没有欲望,其实是欲望太多吧?
进了一个世界工厂学习一个月,学习掌握速度跟不上年轻人,被淘汰了,没有难过,但情绪低落了,都是00后和90后的孩子们,学习能力和记忆力是不可能和他们拼的,而优势也不能在开端就能显现,顺其自然吧!如果事与愿违,一定是另有安排。
因为这一个月的学习安排,原本客户的样衣推进相应延迟,定制的也影响了,但还是觉得值。
因为这是一个趋势,服装行业的创新,现在不是款式的创新,而是模式的创新。希音已经是创新的海外服装巨头,而现在学习的这个平台是以阿里为背景的,每天上新款万件,全部AI分析世界流行趋势,再有款式设计师拆解,之后交由款式设计师2D3D建模。
3Dclo,结合服装2D制版建模,全部由服装结构设计师一气呵成,而不是传统的由款式设计师协同结构设计师完成,并且是2D和3D在24小时内同时完成超现实感着装图片在线售卖,达到销售量后才下单生产到客户手中交付只需要7天时间,颠覆了以往一件衣服从设计起稿,找面辅料,试做样衣,审版,复版,上订货会,再到大货生产,再到销售环节,一个漫长的链条被打通了,打通,不是省略。是在某一个环节突破。
而这个起关键作用的不是以往的款式设计师主导,而是结构设计师,在2D起版同时基于2D版型执行渲染3D成衣效果,一步到位,生成现实着装推广销售图片,同时可以生产制作。而生产厂家是外包的,没有样衣参考甚至没有生产说明书即生产工艺单,全部凭车版师看纸样的能力,纸样是结构设计师通过AI图片制作2D纸样然后在电脑3D模特试穿调整生成效果的图片。
思维还有些乱,需要静下来慢慢梳理。
为了效率和成本,一个人担当几个人的工作,趋势可行,但模式成熟之后想想还是会分化,全能型选手和专而精在未来也都有自己的市场。
而现在这样的模式,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前后端断层,AI图片与产品出来没有图片效果,功能性欠缺,款式设计师没有制衣经验,拆解导致很多不合理,穿脱不了等等问题。而最后制作的结构设计师承担了所有分析责任,制作2D3D同时考虑功能性,面辅料搭配,生产工艺可行性。
休息一下,盘扣静心。
运动是我的能量加油站。
试穿开发的新衣,还挺适合我。
一个人自驾回了一趟老家,风雨兼程往返4天3000公里。
去了两趟北京。
客户试穿胚布样,说想穿着去逛街。
2024又将过去一半,看着简单生活的记录,拉拉杂杂又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