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纠正错误观点——低效率观点
【2】如何健康生活——告别伪自律
【3】如何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
【4】如何安排任务——时间与任务
【5】如何开始任务——告别拖延症
【6】如何执行任务——番茄工作法
【7】如何专注任务——提升专注力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成功背后都是自虐式的自律。”
“年轻人嘛,就得对自己狠一点!”
“每天连续学习18个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不知从何时开始,“越自律 越自由”的口号一步步占领了朋友圈,你的舍友正偷偷用功、你的情敌比你更努力、你的同龄人将要抛弃你……在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文章不断刷屏,向90后、00后贩卖着焦虑。
于是你暗下决心:为了瘦一天只吃一顿饭,宁愿熬夜也要背单词,每周看完2本书……生怕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拼命地想要快一点,这样就能宣告全世界:“看啊,我是最努力的!”
然而有没有想过,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吗?真的认同这样的“自律”吗?年轻人,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着演戏。这只是单纯地感动了自己。
一、什么是自律与自虐
总有人错误的认为,高度的自律等同于自虐。事实上,自律虽然也与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有关,但与自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区别一
- 自律的出发点是基于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等内在动机,如:“我要早起跑步,保持身体健康。”
- 自虐是受好胜心、从众心、攀比心等外在因素驱动。如:“同事每天六点起床跑步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可以。”
区别二
- 自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倡导积极的看待自己的进步,享受事情本身。如:“今天可以坚持跑20分钟,比昨天多了五分钟,牛逼!吃顿大餐奖励自己。”
- 自虐是一种以完成任务为导向,逼迫自己达到指标。如:“同事刚晨跑一周就可以轻松连续跑30分钟,我这周达到轻轻松松一小时”
区别三
- 自律讲究循序渐进,依照科学的方法,遵循自己的节奏。如:“自己好久没运动了,身体需要慢慢适应跑步的节奏,先每周跑三次,保护好膝盖。”
- 自虐往往急于求成,盲目照搬他人经验,眼高手低,不自量力。如:“必须每天跑十公里,不跑完不换头像!”
区别四
- 自律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从小事起步,让优秀自然而然变成习惯。如:“只要每天跑一二十分钟,既保持健康,又身心愉悦”
- 自虐是一种病态的压榨,对自己极度严苛,妄图一夜之间登天。如:“只要肯吃苦,一周跑完100Km不是梦。”
综上所述,自律追求的是效率,是在愉悦状态下的自我驱动、自我提升;而自虐往往过分追求形式感,渴望通过自我惩罚填补内心的不安。
二、如何自律
1. 清晰的自我认知,正确树立目标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可能不仅仅是意志力薄弱,还可能是目标设定除了问题。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先停下来理性的分析,客观回答三个问题:
1. 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
2. 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3. 完成任务的迫切性如何?
基于以上的判断,需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划定一个可行的标准,并赋予这件事强烈的动机。内驱力会帮助你抵抗外界诱惑,将焦虑转化为成就感。
如何合理的指定目标?参考SMART法则
Specific(具体的):避免模糊和理想化。如:将“成为一名厨师”改为“每月学会10道菜”。
Measurable(可度量的):具体的数量和指标有助评估和落实。如:把“坚持跳绳”改为“每天跳绳30分钟”。
Attainable(可实现的):目标基于能力而略高于能力,急功近利难达成的目标需要舍弃或调整。如:“一个月瘦五斤”比“一周瘦五斤”更容易落实。
Relevant(相关的):目标应与个人规划密切联系,认真审视自我需求。如:若想成为律师,那辩论水平的重要性远比精通PS重要。
Time-based(有时限的):自己设置deadline,适度的压力和紧迫感可以督促更高效的完成任务。
注意:不要为了自律而自律,自律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方式,切勿本末倒置
2. 积极的心里暗示
积极的心里暗示能够调节内在的心智模式,使人循序进入乐观的状态。因此想要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健康的心态很重要,只有驾驭好潜意识抛开抵触的负面情绪,才能专注于目标本身。
如何心里暗示?
着眼于自己的进步,肯定每一个微小的成就。如:当自己做的比之前好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设定奖励机制,激发正向反馈。如:当完成某个小任务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营造仪式感,提示自己排除干扰,进入状态。如:在开始任务之前,暗示自己准备开始做很牛逼的事情了;
大声的肯定自己:“我一定可以做到!” “我可以再坚持一下。”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 遵循生理节律
本质上,自律是一个悦纳自己而非透支自己的过程,真正的自制力肯定不应该是痛苦的,否则一辈子自律难道要每天都痛苦而且痛苦几十年吗。所以要想变得自律,一味的自加约束时不够的,还需要遵循生理节律、量力而行。
“处于高潮期时,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思维敏捷、工作效率高;处于低潮期时,疲劳困乏、情绪消沉、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这是每个人都存在的状态,“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就寝”未必是最健康的生活节奏,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不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
- 自律的精髓不在于谁花的时间长、工作量大,而是可以找到平衡,根据个人的体质灵活安排工作,既可以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自我消耗,也可以合理分配精力,让生活张弛有度。
个体的意志力像体力一样是一种资源,当一直资源耗竭时,认知加工能力和智力水平会大大降低。
- 过度的自律不仅无益于效率的提升,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想要更有效地工作,不如劳逸结合,每当感到精神疲惫、昏昏欲睡时,不如小憩片刻给自己充充电,或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从小事开始
自律的两个痛点:无法开始,难以坚持。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人性是回避痛苦、追求即时满足的。因此目标若遥不可及,难免会心生畏惧与倦怠,背离自律的初心。
克服人性的弱点,遵循两大原则:
-
戒掉偏执的完美主义,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极限,降低期望值。
如:因为计划七点起床背单词结果八点才醒,一边自恨没按时完成计划一边干脆直接赖床,结果一上午就没了。 -
分割目标,将宏大的愿景细分为数个力所能及的小事。
如打算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可以将目标具体为“每天学英语1H”,然后将其拆分为:背单词10min、精读外刊15min、练习听力15min……这样即可轻而易举地完成一个任务。
将需要意志力去强迫自己的自律变为可持续的、无需费力地、顺气自然日常习惯,才是真正有益处的自律。而且在打卡一个又一个微目标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会大大提高自我效能感,刺激与日俱进,达成更多。
不是在不喜欢、不情愿、不享受、不擅长的状态下透支身体、自我打压、盲目努力、苦苦坚持,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恰当地约束自己,并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去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做事原则,建立稳定规律的良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