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
最近身体欠佳,看了中医,给开了药方,抓药后选择了自己熬制,毕竟自己熬制的药效好,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
拿到药方后,发现熬药的学问太大了。比如浸泡的时间,半小时至一小时,根据药的性质和天气温度适当调整,夏天时间可短一些,冬天要浸泡的时间长一些。有些根类、贝壳类,骨质类药要浸泡时间长一些,叶类要浸泡时间短一些。在浸泡的时候还要掌握添水的量,不宜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了浸泡不透,熬制时候汤汁少,太多了熬制的药液太多,喝不完,喝多了胃还难受。第一次就是添水太多,熬制一天的药液两天才喝玩,每次都是一大碗一大碗的喝,喝了胃里还不舒服。所以,第二次就汲取第一次经验教训,适当减少了水的量。期待熬制合适量的药液。
另一个注意的是熬制的时间,一般的药就是熬制二十到三十分钟。但也有区分,难熬的药品要熬制的时间长一些。容易熬制的药品要熬制的时间适当短一些。放在一起的配伍,就会出现先放后下的药品。比如这一次拿的药品,医嘱要求熬制三十分钟,但是要求瓦楞子需先煎三十分钟,然后和普通药品混合再煎三十分钟。还有两样药品是佩兰和砂仁,需要后下,后下的意思是普通药品煎至最后十分钟时候再下。这样保证所有的药品的药力都能发挥出来。
再一个是大火小火的的问题,通常是大火煮沸,然后转为文火,也就是小火。计时也是从煮沸以后开始算起。
煎药是一门学问。边煎药边了解药的习性,边实践边总结煎药经验,次数多了就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顺手,越来越轻车熟路。
煎药如此,其他工作、学习、做事也是这样,有了理论不能算是掌握,还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才能不断的生慧提质。
中医的脉诊,要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才能更精确,现在学生的学习,都讲究生活为中心,孩子有什么样的生活,才有什么样的学习,孩子有什么样的学习,老师才有什么样的教学。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迁移和融合,更重注学生的实践体验操作。这样孩子成长的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成长的更多的是智慧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