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忽然对升职不是太感兴趣了?因为,似乎能看的见的领导达到的程度也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四处奔波,求解。最近似乎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互联网时代,价值坐标在改变,而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正在接近并实践这种新的价值标准。
简单说:过去,人们界定自己的方式是 行业+企业+职位,现在,随着跨界的兴起和多重职业渐成趋势,新的标准则变成了:多技能+多平台+多圈子。
先说一个案例,一场同学会的自我介绍。
这是一个某高校商学院的MBA班。大家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呢?某个行业、某个企业的谁?显然不是。
为了避免有暴露隐私之嫌,我们用字母代替这些同学们,看看他们的个人价值定位。
A:某创业孵化平台联合创始人;某个智能泊车项目的执行人;某个机器人项目的合伙人。
B:广告代理公司老板;某开放场地项目的合伙人;VIVO西南区内容合作伙伴
C某互联网家居品牌创始人;南方家私股东;
D某跨境电商平台总经理;IT领域私董会的发起人;某个大型展馆的合伙人;
E媒体人;作家;自媒体人士;
一圈听下来,不管是自己有公司,还是职业经理人,每个人表达的信息都说明了一点,我有多项技能,多个圈子,多个平台。
这是偶然现象吗?是在MBA班才会出现吗?答案是“NO”每次有价值坐标的变化,都有整个行业的巨变。今天的职场,就在面临同样的价值坐标变化。这一点,在另一个相对年轻话的社群同时存在。
这是一个号称年计划的达人群,号召群里每个小伙伴互相监督,实现自己的目标,并通过半个月一次的小总结、一年一次的大总结来见证这种改变,里面很多是年轻人,普通人。比如,初入职场的口腔护士,还没修炼到位的律师,初级创业者,年轻妈妈等等,类似的价值坐标的改变也发生在他们身上。
A:捧着铁饭碗的网红;IT人士;书法老师;
B:语文老师,自媒体人士,旅行达人;
C:跨国企业职员;灵修人士
放在五年前,那个时候人们这样界定自己的:行业+企业+职位,比如说, “我在教育行业新东方做老师”,“我在央视当记者”基本你的身价就差不多了。
所以那个时候,职场增值方式简单单一:先选择一个行业,然后努力进入这个行业中领先的企业,然后努力升值。
但这个套路在今天失效了,今天行业变化得实在太快了,VR、人工智能、物联网,IP理论,爆款哲学……,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新企业以及新职位。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
一个极端的现象是:大学入学时选好的热门专业,等毕业时已经衰落了;就业市场上紧缺的职位,上大学那会还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升职了,但是发现,整个行业整体在没落,职位越高压力越大,想跳槽,发现外面的世界自己已经不懂了。
改变的方法在哪呢?
随着职业体系在跨界+互联网化中慢慢消解,一部分人开始思考“工作组合”:多种技能 × 多个平台 × 多个圈子。在这种新的价值坐标中,升职早已不等于升值。
1、圈子。有数据显示,在中高端招聘市场,近40%的职场人的招聘都是通过熟人转介而成,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越是个江湖。一位互联网装修的老总曾经说过,自己的处事方式,先交朋友,认准了人,先合作再迭代。可见,圈子的重要。
朋友公司要招产品经理,通过猎头找到一位腾讯的产品经理,但老板不够满意——腾讯的产品很厉害,但是腾讯产品也太多了,具体是什么产品,做过些什么?做的怎么样?他不是互联网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来。
最后他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群,认识了群主,通过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
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 ,这就是圈子的链接方式。
2、能力
当同一个圈子有很多人,靠什么?靠能力。这个不用多说了,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续的展现能力,输出内容,逐渐大家会理解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也会迅速被不看好。
怎样拥有圈子和能力:
在一次分享中,新观俱乐部发起人fly介绍了他的看法,
自品牌计划: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很多好的创意、想法的实现需要好的传播。除了借助外力,建立自己的渠道也很重要。俱乐部号召每位参与者行动起来,运用现有的平台渠道,建立自己的微信号、头条号、注册微博、直播网站等,学习运用多平台的能力。打造自品牌。
向外学习计划:俱乐部定期大咖分享、组织到一些企业、国家考察学习
圈层打造计划:鼓励并实际协助俱乐部成员发起建立横向和垂直向的俱乐部,通过圈子的产生、重叠、迭代和优化,重新书写自己的价值。
多技能+多圈子+多平台,就是互联网时代个人胜出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