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目前困扰在心理治疗与中国群众之间一个比较关键的议题,也是心理治疗被大众接受的关键一步。其实,无论在心理专业领域还是中国的普通大众都已经有了答案,但是问题的关键却在两者答案的不统一性上。既然存在差异,那让来访者或病人认识到并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就变得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咨询的开始的重要环节。
我们先从差异说一下:心理专业领域认为,来访者或者病人其主观上的动机——能否不断维持心理治疗的进程以及是否愿意获得其个人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是他们进入治疗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对于中国的普罗大众来说,我的动机——逃离主观性痛苦——我难受,我迷茫,我不知所措等等的痛苦。而我需求的是给我一种方式或方法让我逃离或摆脱这种感受,这就是我的需求。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来访者或病人想要改变的可能与其真正使其痛苦的本原在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简单举个例子:40岁左右的一个男性因在国企因想要晋升领导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竞选那天被刷下来了,然后,人的状态不佳。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工作,进而休假近一年时间,期间不断地换医院诊断吃药。辗转来到我院治疗,他的心理治疗的动机很强,很想摆脱这种状态。但是,真正使他不能接受的是回归单位之后,所要面对的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深入咨询发现,虽说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引起的,但是此状态与其目前状态和过往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摆脱这种状态比较容易,只要去工作就可以。要让其明白自己口口声声说的和自己不去做的行为表现的行为差异也还行,不算太难。但是,要让其理解目前问题并不是毫无征兆的而是与其人格成长过程的“易受挫性”有关,很多来访者就可能不怎么接受了(不接受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咨询的方向可能与其目前的状态调节没啥直接相关性。第二,咨询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来访者自己解析自己的成长经历,没啥咨询师的事情,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第三,治疗费用成本的消耗和自己的获得感。心理治疗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来访者或病人觉察到自己的提高,而这个时间段内,国内来访者和病人都会下意识归结都自己身上而非治疗师,由此产生的脱落其实也是蛮多的。等等还有很多思维维度之间的差异,这里就不细说了)。
近几年随着心理服务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体验到心理治疗效果人也增多了,心理服务品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在像之前一样,给几块包装的牌子,能起到安慰剂就算了,而是更深度的心理需求动机。这也是成熟心理治疗师与不成熟的分界线——能否觉察来访者的动机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并在心理治疗区间内满足来访者成长需求的能力。
虽说开始的时候,来访者和病人的动机可能与真实心理治疗的动机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需求动机的能量本身就会督促来访者和病人不断地尝试改变的方法。在与治疗师或咨询师沟通后,能否被很好的巩固下来对治疗比较重要。在这里提议一点,这里的“巩固”指的就是人本主义学派追求的信任(内心对于“人有很强的自愈能力”的观念的极致的信任,自愈能力只是在某一刻被压制了,通过重新体验关注与信任,可以激活这种自愈能力),之后,再用合适的思维维度(知识层次高的,可以侧重于理论和思维方式;知识层次低一点,可以侧重于人情世故与茶后生活,让来访者现接受你后,才可以进行工作)与来访者和病人进行对话,去体验来访者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
这边要十分注意了,心理治疗或咨询的过程往往是长期性的,来访者和病人的治愈动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时候强,有的时候弱,所以,很难说保证每次咨询都会有一样的效果体验,这不仅仅是来访者的困惑,也是刚入行业的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困惑。所以,这时候很多不成熟的治疗师或者咨询师就开始没底了,用我要什么什么,要抓住他们的动机不断地为他们提供什么什么的思维来鞭策自己。其实,这时候并不是来访者或者病人体验不到治疗效果,而是,因为理论和知识只告诉治疗师和咨询师如何挖掘来访者和病人的动机,突出动机的重要性,却没很好的让他们感受来访者和病人作为人的随机性和多变性以及未能感受过真正被治愈过程动机变化的体验。当治疗师和咨询师的治愈动机超过来访者的时候,来访者会感觉不适,自我改变的动机会在这一刻不断减弱。而成熟的治疗师和咨询师,咨询的过程会是让来访者作为方向的指引者,而自己更多的是体验来访者真实情感的回应者(这很难,而我去年才刚刚达到这个点)。这时候有人会说:胡说八道,这样做怎么控制咨询进度?我的回答是来访者的动机,就是你控制咨询进度的关键。具体怎么做看后面文章,这边就单纯提一下来访者动机对来访者治愈的意义。
文章尚需改善,希望大家踊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