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仰慕已久的大师王松舟的 《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后,“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风景”这句话自然浮上脑海。
王老师执教的是:苏轼的《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宋 ·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开课初,王老师直接大屏幕出示苏轼画像,问学生是否了解,然后自然切入苏轼一生所做诗词3000多首,而与月有关的500多首,并直接点出苏轼的月一般与“心境”相连,这样既是对苏轼及其诗词的大概了解,也为下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了铺垫。王老师的课没有一点多余的环节。
紧接着,屏幕出示了几句有代表性的有关月的诗词中的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宋.苏轼《虞美人有美唐赠述古》。
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苏轼为什么喜欢在诗词中写上月亮,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苏轼一生对月亮情有独衷。学生有的从月亮的角度谈,有的从苏轼的角度谈。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谈,学生都会记住月亮与苏轼关系密切,月亮也与心境相关,此处又为下文对句段的理解做了铺垫。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点多余的内容。
然后,王老师出示了几个短语,让学生们读,并相机理解了一些重点词语。与前文一样,这几个短语的出示又为下文引入的起承转合做了铺垫。
同时,王老师让学生了解此处空明的意思,学生有的答透彻,有的答清澈,有的答透亮,有的答明亮。最后,王老师在总结时说:都正确,但没有一个词能代替它。到此处戛然而止。但此时,已经为下文对有没有写月的探讨埋下了伏笔。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
二、王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直击重难点。
王老师在学生对关键词理解差不多时,抛出问题:课文顺序是不是按这几组词语顺序排列的?文章理解到这会儿,同学们基本上对写作顺序已明了,答出了“不是”,紧接着,王老师让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开始连线做。这样自然引出文章的起承转合的特点。这个时候,短语理解了,读熟了,开始读文章了。指名孩子读文章,王老师随机分别点出哪处是起承转合。大约读了两三遍,引出下一个问题。
有着怎样心境的人称得上是一“闲人”?在苏轼看来拥有着什么样心境的人称得上一“闲人“?这是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却又很好地诠释了苏轼后面的一系列行动。
三、王老师的课堂上,随处都是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的一些看法,王老师从不拔高要求,只要孩子说到就行,而且会叫不同的孩子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适当处自己引申,这样以来,学生才敢于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接着学文章第一句。他问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孩子闭着眼睛说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大约四五个孩子都一一这样说过。有听课老师在下面讨论区打出:这样孩子怎么会背不过课文呢?是啊,背课文时,孩子最容易记不住的往往就是有关时间的内容。如今,王老师在课堂上的有意识引导,不就是降低了这一难度吗?
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培养即兴表达能力。王老师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有月亮的,月光都到过你的家,但是,那时的你是一名官员,那几日事务繁忙,恰好又有官司处理,那时那刻,你想到的只是什么?孩子回答:只是官司,(听课老师笑)所以没有关注月色,那关注月色的只有谁?对,苏轼。依次又是商人,读书人,孩子临时和王老师即兴对话,孩子已经被带入到那种情境中,孩子的回答都很切贴,但我相信此刻孩子对文章的内容已经加深了印象,这个时候,孩子自然就记得了苏轼对月色的关注。于是,完整出示第一句话。接着说,月色那么普通,为什么会欣然起行?有一个孩子,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谈了自己的看法,但谈了一半,孩子说不出来,王老师就让孩子读文。并不急着揭示答案,另外一个孩子接着陈述,王老师插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等三句有关月亮的诗,让学生明白苏轼把月亮做朋友,做知己,月亮是苏轼天上的知己,那么人间的知己是谁?为什么说怀民是他的知己。一步一步自然引导,基本上就是以孩子理解表达为主,每一处都关注了孩子的能力的培养。
四、王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诗情画意
王老师所追求的是诗意语文,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便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曾使许多教师十分崇拜,当然对我这个热爱文字的人,更是充满诱惑力。后来有幸开始拜读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在字里行间寻找“诗意语文”的踪迹,透过文字感受着“诗意”的内涵。在诗意般的文字里,我一遍遍品读着,默默地感受着王老师语文课堂的独到魅力。如今,有幸观看了王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我明白了王老师所说的:语文课堂是诗意的课堂,语文教师也是诗意的教师的真正含义。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醒和回归,他认为优秀的语文课堂,必定风格鲜明。可以素朴,可以绚烂,可以激情澎湃,可以情趣盎然,可以散发着朴实的气息,可以充满了浪漫的情境。无论哪一种,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深入文本,用心和作者交流,方能倾情设计出诗意的语文课堂。
纵观王老师的这堂语文课,似行云流水,如诗如画。在指导“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时,“诗意语文“这四个字就自然浮入脑际,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画面描述,让我感受到了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在那一刻流布师生其间、充盈课堂内外。
把月色加上好不好?我这儿直接加上月色好不好?这样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进入那个诗意的夜晚。
尤其他在课堂中的配乐范读,震撼了在座的全体师生,他似乎把人们带到了苏轼那个年代,似乎苏轼就在眼前。他的朗读抒发着浪漫的情怀,展现着高贵的灵魂,使他的课堂再次闪烁着诗性的光辉。他的朗读结束了,余韵却至今还在我耳边萦绕。那堂课的博大精深,让我们高山仰止,此时此刻,觉得任何语言都略显匮乏,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诗意语文,就如春天无边的细雨,让人渐入欣赏的佳境。
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入情入境的读。在读中,孩子融合了自己的思想、体验,多元化的朗读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
王老师的诗意课堂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王老师与他的课堂早已达到了人课合一的最高境界。
回想我们的课堂,似乎缺少了一双发现诗意的慧眼,失落了一份品味诗意的心情。
总之,王老师这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这样的风景,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所需要的。
回归文本,回归自然,回归到诗意语文的课堂上,是我们目前所要努力的方向。
只有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上出语文的味道,这才是我们小学古诗文教学应该走的路子,谢谢王老师的精彩课堂!让我受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