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觉得你很好,是一个潜力股,应该很有前途。
但是如何判定一个人是潜力股、空谈家,还是假勤奋,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们能够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从繁芜的细节中,发现真正的人才所在。
现代的社会充满了竞争,企业要成长就需要不断的吸引真正的人才,大浪淘金,虽然时间可以为我们带来最好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能一开始就避免这种情况,提升自己对于人才的判别能力,那岂不是更好。
—— 1 ——
最近遇到这么一件事情,我一个表妹,30多岁了,家里人一直都在劝他,说你年纪也不小了,找个潜力股就嫁了吧。
我表妹非常气愤的回答:“潜力股,没车、没房,吃喝都愁,跟着去熬吗?别说现在成功的人极少,万一有一天一不小心,他成功了,到时候,还不知道是不是和我走到底的人呢?”
话虽不好听,但是带出来一个真理,那些看起来是潜力股的人,真的是潜力股吗?
这对于一个企业的老板来说,也是要仔细辨别的,不要让那些看起来是潜力股,实则是空谈家、嘴炮党的人占据企业的领导地位。
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主们,平时就要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真正的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 2 ——
企业主要明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判断员工是否优秀,最关键的还是要做了什么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事情,成效如何。
我们现实社会中,肯定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你说一个人好或者说一个人坏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是有一个的判断标准的,这个标准是基于你和他接触这么久以来,两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作为标准来判定的。比如你们拥有共同的爱好、在你有急事的时候他帮助过你,当你被人欺负的时候,他为你出过头。
当有了这些量化的指标过后,你就会把他分别归纳在好朋友、非朋友、酒肉朋友、死党这些版块中。
相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也有这么一种人,吹牛吹得震天响,出事跑的比谁都快。这种人刚开始的时候,一定也是我们想结交的对象,但是在经过一些真实的指标考核后,他就会从我们的名单中剔除。
在企业的经营中,也是一样,我们对于员工的认可度,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标准,而其中独立思考为企业带来效益,应该是唯一的标准。
当然我们看问题应该灵活,在这个标准下,我们要明白,效益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它包含了企业的方方面面。
一、他的行为在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数据上,有了一定的提升
网络时代,一个企业的崛起,说到底还是自己品牌的崛起。
那么作为评判一个员工在企业中是不是真的在努力,其中一个理论依据就是对于公司宣传的数据上,有没有显著的提升,比如现在基本每个企业都有的官网数据,他们在点击率、展现率、成交率、转换率等等方面数据是否有一个明显的涨幅。
在这里,你的努力并不是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有利于企业的品牌传播,在未来的一个点,这些积累起来的数据都会为我们的企业带来效益。
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企业的生产率一直都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从以前的手工制造、流水线生产再到自动化生产、最后到未来的智能工厂,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来进行的。
如果企业的员工能为企业在生产上,提供方法,思路优化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那么这样的员工一定也是值得培养的重点员工。
三、能在实际中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优化企业的短板
我想每一个企业都喜欢那些在实际中,能解决问题的员工,因为他们可以为你的企业带来实际的好处,要知道任何一家企业都没办法做到完美。
企业的发展其实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么一个过程,每一家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长起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愿意去做、愿意去处理问题的人,才是公司喜欢的员工。
四、能直接带来效益上增长,这是最关键的指标
企业不是做慈善,是要赚钱的,这是每一个老板最关心的问题。
在商场这个黑暗丛林中,你要活下去就得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利润,如果员工看着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并没有带来任何效益上的提升,反而一味的去怀疑、质疑企业,那么企业的效益上不去,企业都要倒闭了,那还混什么呢?
—— 3 ——
我们看完了这些针对员工的指标,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企业的假勤奋问题吧!
一、开会没完没了,但是每次都不能解决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好像看起来非常忙,每天大会小会多得不行,但是开了这么多会,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但是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二、公司的策略跟风严重,每次都随波逐流
有的时候,企业需要的是专一,而不是人云亦云,别人的方法你不一定适用。
就好像我们做数学题,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当你一种解题思路都没有弄明白,马上又换一种思路,虽然你和别人说你学会了超多种解题的手段,但是你思想没点透,你这些思路都是花架子而已。
企业也是如此,策略变化大,也就意味着公司的方法变化大,你方法没有理解好,对策略的深度基本为零,那不就变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小猴”一样吗。
三、不要逃避主要的问题,而在细节上过多勤奋
这简直就是企业的通病,有的企业一直在逃避自己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方面给自己各种各样的安慰(行情都是这样、大经济环境下大家都这样、熬完今年,明年就好了)。
反而在其他的枝节上大费周章,给人营造出一种一直在努力的感觉,但是很遗憾这种努力,不过是自己假勤奋的表象,对企业没有一点帮助。
四、要学会计划公司,而不是做公司计划
计划公司,在于其预见性和规范性,强调的是对未来的强势规划。
而公司计划呢,强调是短期的东西,一个处理不好,能够很容易被员工或者媒体带偏节奏,所以不要为了公司计划而忙碌,这是无用功,我们应该学会计划公司,这才是正确的带节奏的方法。
企业的发展,在于正确的决策,和靠谱的员工,我们只有把好这些关卡,我们的企业才能少走弯路,不会陷入看起来很勤奋的窘况,欢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