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武侯高中听课,初中化学课。从教若干年,这两节课是我听的比较有特点的课。首先,第一位胡老师的课,内容简单,认识常见的酸,浓硫酸和浓盐酸。执教的班是一个学习能力比较基础的班。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用在我们这里都非常的够了。这位胡老师备课是相当的充分,前后联系逻辑关系也比较的紧密,对于重点难点的突出也是比较有特点的。盐酸的挥发性对应瓶口的白雾,浓硫酸的密度对应稀释时该酸入水的操作!对应的让学生分析敞口放置的浓硫酸浓盐酸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后面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自己提问,找个同学来回答。更是深化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都是比较好的点。对比我的教学,可能这年带的真的是一个不想学的班级,我都不愿意去深挖教材,就觉得他们不愿意学,我还强给什么呀。对于比较难的内容都只讲解比较简单的知识点。今天在评课的时候,市教研员说的,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我当时想,来自学生。但,当时教研员说的,来自投入!当你认真投入做一件事,会收获幸福感。
后面,又有另一位老师说,她也带的有差班,他们智商不差。她照样讲比较难的知识点,一样能听懂。关键做到让学科联系实际生活。我想,这个也是一个点。任何的学科也不可能脱离实际来学习。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可能能让学生更加有兴趣。保持热爱,那句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但是,这一切的建立应该还是得有前提,至少他愿意学,愿意听。此时,我就想起钟杰老师的,给孩子树立一个目标。其实孩子本来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老师得帮助他们。在这九年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是学习太苦还是他们没有体验到生活中的苦。
对于一个刚接手的班,应该还是具有可塑性的。不要让其它学科的成绩而对这些孩子的潜力产生定式思维。变化才是不变的。
关于自身的提高。对于这样的一个差班,接触太久了,真的感觉自己的脑袋都生锈了!好像真不用太伤脑筋去准备什么。即使准备再充分他们也只够得到皮毛。换种思维!即使是最差的班!也有充分准备,吃透教材的必要!深入,才能浅出!每个课时,联系前后,做好自主的教学设计!多听不同地区的课。今天的听课真的给了我好大的警醒。我以为我已经熟悉透了。其实,我只看到冰山一角。以为年年一样,其实,年年不一样。创造性,每一年都有。那风那雨,吹给的是不同的孩子!
要不断的提示自己,不管遇到的学生如何,都是要多听,多思多想的。任何相遇都有价值。可能出的成绩不同,也许离预期很远!因地制宜的策略比什么都重要。或许,下次我可以向特别有经验的同行询问,特别厌学,自我放弃的孩子,我应该怎样把知识传递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