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在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时来微信消息的经历,此时只能面临着两个选择:
选择继续看文章的你可说是意志力非常坚定了!
可是你就真的没有一点对于“到底是谁发来消息”的好奇吗?真的能好好阅读文章吗?
退出文章页面查看信息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了,毕竟求生欲强。
不过回复完信息后,还要努力想一想刚才看的是哪个公众号的哪篇文章?恐怕很多人就此放弃阅读了。
而微信官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解决方法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可以将文章页面缩小成圆形浮窗,随时可以点击恢复阅读。
这样的解决方案你满意吗?
下面我从价值、可用性、适用性、合意性几个方面来说一下自己的体验。
一、价值:这个设计对于用户而言是否有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先不论方式是否巧妙,浮窗设计确实能解决文章开篇时我说到的痛点。同时这个功能还催生了其他的用法,产生了新的价值:边聊天边查资料/搜索/写文章。
不过被许多iOS用户诟病已久的“阅读过程中无法得知新消息内容”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果你不打开声音和震动,可能根本不知道有新消息来。
在Android版本的微信中,新消息会像普通通知一样出现在顶部。
iOS的版本看来是阅读文章的重要级别优先于处理信息。不过好处是不会打扰你阅读文章。毕竟对于大多数专注力缺失的现代人来说,弹通知的方式会大大减少你看完一篇文章的概率。
二、可用性:用户完成任务是否容易?
这个功能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处理完信息后继续阅读文章。
首先要说到微信提供了两个方法来将文章缩放为悬浮窗:
1.点击文章页面右上角的点点点,再点击“浮窗”按钮
2.向右滑动页面并拖拽到页面右下角的扇形按钮
在处理完新信息后,用户需要返回阅读,此时只要点击界面上那个显而易见的悬浮球即可。
当然,之前的阅读进度微信也好好的保留着。正因如此方便,才能诞生出上一章提到的新的使用价值。
然后对于我这种无法忍受界面上有任何遮挡的人来说,在阅读后一定会把浮窗关掉。
关掉的方法也有两种:
1通过文章页面右上角的更多进入菜单,此时“悬浮”按钮变成了取消悬浮,点击即可。
2.拖拽悬浮球
这里的删除方法看似简单,其实相当于用户在退出阅读后还需要另外增加一个删除的操作,易用性不高。
这个交互可以有两个优化方案:
1.如用户浏览完这篇文章并退出,则自动关闭浮窗(鼓励完整阅读)
2.在右滑退出(浮窗)文章时,右下角出现取消浮窗的按钮(和拖拽时出现的样式统一)。
下图是我P过的示意图
三、适应性:用户是否能很快顺利使用这个功能?
微信并没有对这个新功能进行引导。
但假设你并不知道这个功能,你在右滑退出文章页面时,就会发现右下角多了个奇怪的扇形。
你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不过你猜你会不会将手指移到上面试一试?
对于习惯左手握持手机的我来说,浮窗按钮恰好在我返回时很容易够着的位置,相比平时只多了一点移动距离,增加的操作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可以很快适应。但对于屏幕较大的手机,可能无法够着。
至于通过页面右上角更多按钮进入菜单再点击浮窗按钮的方式,据我大胆猜测,是为了平时习惯在退出文章时点击“返回”(现在是关闭按钮)而不是向右滑动的人(无法在这一环节注意到新功能)。
他们很可能是不习惯拖拽操作的中老年人,热爱分享的他们在打算把一篇精彩文章发送给自己的儿女的时候,也许会注意到分享操作下面多了个“浮窗”的按钮。
四:合意性:界面元素是否美观,体验是否有趣?
这个功能的相关设计和微信的整体基调吻合,比较中性。
要挑毛病的话,个人认为点击浮窗放大到文章的动效不太舒服。
由于最后出现的东西最能引起注意,所以我每次视线都停留在页面四个圆角呼的变成直角的生硬转折。
并且圆形遮罩变成方形遮罩的方式让我想到Material Design,在iOS看到有些违和感。
下图是16年我给一个手机OS做的概念动效,同样也是从圆扩散为方,不过由于圆更早的变成方形,所以最后收尾时不会太突兀。不过开发实现成本较高,可能有技术壁垒。
再说说音效。
嗯?这个功能还有音效的吗。嗯,有的哦。
在文章缩回浮窗时有个像是久远年代里鼠标点击的音效,但在浮窗放大时却没有。
我不太清楚这么设计的原因,我一开始以为是环境音,然后以为是个bug,因为那个声音很小而且和缩回的动效感觉没有关联性。如果不是个bug,如果没有更好的音效选择,个人认为不如不加。
另外还有个细节是:公众号文章的悬浮窗如果放置时间过长,四周的黑圈会变成红色。这个用意我也不太明白。难道是在提醒用户赶快看完文章?
以上是我对微信这个新功能的体验,有不同观点或者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