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同事争执很久很久了。简单描述一下我们双方的观点,仅供参考。
【我同事的观点】
1.如今,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有新媒体部门。这是公司维持用户粘性的一个重要渠道。企业有公关的需求,有广告的需求,通过不断的追逐热点,保持在用户面前的存在感,积累自有渠道的粉丝和关注者,这是公司的喉舌,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的公司将有最高效的传播力,便于公司任何动向的宣传,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牢靠;
2.这是一种向B端(企业端),投资方,同行,展示公司实力的重要渠道,他们将对你们新媒体运营的综合实力的直观感受,等价于公司的专业度,公信度,实力。一个公司的文化和执行力,创新能力,除了产品(周期过长过慢,机会较偶然),更为简单粗暴的展现方式就是新媒体。相当于炫技式功底,将获得投资方,客户方面,极大的信任和认可,也能赢得同行的赞许和尊敬。
3.作为媒体从业者出身(他),传播是他的生命。站在一个部门的角度来说,他的使命就是为这个部门增长最强的传播能力。将来不论去什么公司,什么行业,他的使命是不会变的,永远是传播。不择手段的做传播,牢牢跟紧热点,毋庸置疑。屁股决定脑袋,在这个位置,就要优先考虑部门利益。
【我的观点】(对应上文一一反驳)
1.我们公司不是媒体公司,不是新闻发布平台,我们的本职不是发布热点制造新闻或者说新闻的深加工。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现在虽然风生水起,占据了巨大的流量市场,但是它们一定!会!走向!衰落!热潮一旦退散,90%没有精品原创能力的自媒体一定会裸泳。关注者会不断下降,打开率会惨不忍睹,一个不是媒体公司的订阅号想比肩专业媒体是螳臂当车。为了抓下眼球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后能沉淀下什么?沉淀下来的真正指向我们核心服务和交易的能有多少?这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我坚定的认为,虽然“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有新媒体部门”,但这里更需要的是服务号。一个餐厅开通服务号开始订餐,我们的服务号顶一个app用于移动端的简历投递实时跟踪,这才是我们的使命!而不是本末倒置,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集中精力做好服务号,虽然慢一点,但是稳稳当当,精准投放,真刀真枪,实实在在。
2.部分赞同。确实,有时候你的工作不仅仅是直接产生利润的,但是它是公司的门脸,也是在同行中赢得行业口碑的重要渠道。我认为,偶尔为之是可以的,精彩绝伦的方案可以极大的提升行业地位,相当于个人的代表作,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的。我相信杜蕾斯新媒体部门的人出来,去任何一个公司的新媒体部门求职,领导应该都是倒履相迎的吧。但是,但是!!!!can you ?放眼望去,全中国互联网那么多脑洞极大的从业者和用户,真正能做到极致的有几个?我心目中的经典的营销案例:雕爷牛腩,小米,杜蕾斯,天才小熊猫,冷兔。可是他们就像NBA,有几个打篮球的进得去呢?有理想没错,干了这碗鸡汤,我敬你是条汉子。认清自己,认清行业,计算性价比,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更纯粹的事情上,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3.作为非媒体出身者(我),传播不是我的生命。我并不期望自己的职业发展是三年后能写出篇篇十万多阅读量的微信文章,率领几百万的微信粉丝一统江湖(那时微信是个什么情况还是未知)。这个目标很牛逼,但是不是我的。我更倾向于从公司整体出发,将资源整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直接化(即往管理岗发展)。屁股决定脑袋,可是我的屁股和他的不太一样= =
举一个栗子,汪峰求婚那天,是个坑爹的周日。我同事火急火燎的让我赶紧结合热点出个稿子。Are you kidding me ?我们是一个招聘网站,这种娱乐圈花边新闻关我们什么事?!
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省略过程一万字,最后他自己写出了这样一篇文章:
汪峰为了上头条居然用了这么可怕的工具……
这虽然无法与杜蕾斯的精彩的创意文章相媲美,但是还是算合格甚至中上的。同行纷纷赞不绝口,阅读量一跃达到当月最高,瞬间多了……几百粉?
但是是否因此给网站带来了新的注册者和投递呢?
应该不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就突然把工作辞了来拉勾找工作吧= = 【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但是从性价比来说划算吗?我觉得不划算。
应该这样做吗? 应该。
看起来很矛盾的两种结论,其实更多的取决于公司的资源,人力,和熟练度。
如果它做起来毫不费力游刃有余,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给我一个热点我就能轰炸全互联网,谁不乐意。但是实际情况,我抱有悲观态度。
但是互联网也因为有更多他这样的敬业者才能够有这么多创意无限的题材供我们娱乐和欣赏。
这件事怎么看,对不对,应不应该,同样取决于你的角度。屁股决定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