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它的花,从来不见老,是那一抹绛红,中间一缕,是那丝丝金黄,如那豆蔻年华,永远那么年轻。
记得,那是春天里,乡村上学路上,偶遇一农家房前屋后那一片金黄,黄灿灿的花开得正艳。在明艳艳的阳光下,亮得晃人眼。这会是什么花啊?
但凡小姑娘都是喜欢花的,我也不例外。于是,央求不认识的大妈送我一株。大妈笑着说:小姑娘,这哪里是花呀,这个是黄花。这个非常容易栽活的,看你这么喜欢,放学后你来挖一株就是了。放学后,我把这株像韭菜一样的黄花当宝贝一样,用书包背回了家。于是,这株像韭菜一样的嫩芽就在我家屋旁安了家。
这株韭菜一样的花,蕴含了我的所有希望。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是非常贫瘠的,这一株黄花,寄予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期望。这株黄花,也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挑剔环境,没有埋怨贫瘠,就这样在我这里,扎下了根,那时,我无比佩服它旺盛的生命力。它,经常出现在我的作文里,也经常会是范文,被语文老师,在班级里阅读。
就这样,一颗两颗,一大片一大片,一年又一年。直至我大学,那一株黄花,已经发展成我家门前的一大片。一到春天,就会开得无比绚丽,也让我在花的氤氲里,做着我那一样绚烂的青春梦想,是黄花,让我知道,什么是顽强,什么是努力。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韭菜一样的花,花,是可以食用的。它也给当时贫瘠的农村饭桌上,提供了今天再也体会不出的美味。这是后话。
再后来,读的书多了,知道了嵇康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读到了苏轼的: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也明白了古人对它的赞美:谁说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但我印象更深的却是:在属于它的季节里,花开的灿烂,是我对美好生活无限的憧憬和希望。每当父母看那成片的黄花,仿佛那已经不是黄花,而是茁壮成长的我们,眼里是满满的爱意,也是满满的希望。
黄花的成长,一如我们小时候,泥地里滚爬,被风吹着,被雨揉着,皮肤粗糙黝黑,但皮实着呢!这样的孩子,容易成长。长大后也经得起磨难,再大的坎,也会过得去。正如这花一样,尽力吐露着生命的芬芳。
及至后来春天,带着儿子回老家,父亲或者母亲,总要指着门前的那一片金黄,说:看!你小时候栽的花,好大一片了的呀!这是我和父母之间每年必定保留的对话。我鼻子有些酸酸的:它咋还开这么多花呢,咋还开得这么好呢。
再到今天,老家大开发。再回去看,我已经找不到原来的家了。老家,已经被一片林立的高楼大厦取代,找不到,也回不去了。但那片黄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记忆里,它一直开,开得正好。
这个花,还有其他的名字:是无忧草,是萱草,是金针,更是平凡的黄花菜。
黄花如人,命贱,却顽强。
它的花,在我记忆里,永远不老,正豆蔻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