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兰大心理
转载人:陈诗瑶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快乐感大约有50%是由基因决定,有10%取决于环境(包括受教育水平、收入、已婚或单身等等),这些都不易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剩下的40%,它们来源于我们每天的日常行为,以及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彼得·博科若发现,快乐与不快乐的人的行为方式差别很大。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一些细小的行为。如微笑,人们在快乐的时候微笑,但也因为正在微笑而感知到自己快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以下将介绍一些其他方式:
1. 舍,才能得。我们曾认为财富能够带给我们快乐,但有研究表明,人们赚钱的数量与快乐的关联是最微弱的。研究者扫描大脑时发现,当人们的大部分基本需要(如品尝美味的食物或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满足时,自愿捐献一部分钱给需要的人时,大脑深层的两个原始区域—尾状核和伏隔核都尤其活跃,带给人们快乐感。由此,可以认为满足基本需要和帮助别人都与获得快乐存在这直接的大脑联系。
2. 疏,而非堵。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韦纳的北极熊实验表明,越是让人压抑某个想法,那个想法就越是顽固地纠缠不休。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比如痛苦,倾诉,或是利用心理咨询室的器材吼几声,打几拳也不错哦!
3. 钓,胜过鱼。虽然梦想成真可以让我们很高兴,但是,海特的研究表明,当人们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断取得进步的时候会更快乐。这是因为人们处在一个“流动”的高度理想状态下,朝着他们的目标行动。“流动”是一种高度投入某项任务时的感觉,它让人们觉得自己在所从事的活动中正取得进步。它是一种状态,以至于人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当人们达到目标时,“流动”状态就会终止,获得的快乐也随之减少。
4. 变,然后通。新鲜感能够带来快乐感。肯尼斯·希尔顿研究发现,经历环境改变和目标改变的被试的快乐程度更高,因此,不快乐的时候,何不换个环境呆一会,或是选择一个不一样的目标,再坚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