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因素
(1)来访者填写的登记表;
——内容、长度一定要在来访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要太复杂,涉及隐私要谨慎。
(2)机构的设置;
——不同的机构可能设置的访谈内容不一样。
(3)理论取向;
——不同的理论取向对访谈的要求不同。行为治疗:关注当下;人本:当下的状态和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取向的:更关注未来;动力学的:更愿意去看整个过程来访的表现。
(4)专业背景和职业关系
——不同的专业背景可能对不同的点感兴趣:精神科医生:按照ICD-10或DSM-5;临床心理师:其行为、认知等,社工:辅导,更多了解其资源、环境;机构:正式评估;个人工作室:倾听、帮助;婚姻家庭治疗:了解家庭、系统以及系统的影响。
2、简短的初始访谈
(1)收集有关个人经历和人际模式的信息;
——“你有哪些经历希望我知道?”了解关键事件;
——对照诊断标准或者量表进行了解;
(2)简短的初始访谈提纲。
——带着好奇心、善解人意、温和的态度;
——允许来访者自由介绍,注意节省时间;
——简单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找出前因后果;
——必问问题:“何时这个问题不出现(例外)?”有无创伤?有无自杀?有无失控?有无躯体疾病?有无伤害他人的冲动?
——强调目标和解决办法;
——来访者家庭作业,谁来监督?
——接下来的治疗计划。
3、初始访谈报告(类似于病历,记录来访者基本情况、诊断、治疗计划等)
(1)确定报告的读者。
——谁会看?机构、来访者、督导同行、同事等。
(2)选择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在医院,大病历可以复印,但一般病程记录,通常不给病人看,但如果有纠纷,可能伦理委员会会看。
——记录内容:身份信息、转诊记录、行为观察、精神科评估、外在表现、意识形态、定向力(自制力)、情绪状态、现病情况,还包括个人发展史、治疗史、家族史、躯体病变、用药情况(有些会对情绪产生影响)、社会史(搬家、转学)、问题演变、自身优势认知、当下社会功能(学习、娱乐、工作)等;
——诊断意向;
——来访者基本构想,个案概念化;
——治疗计划;
——咨询计划。
(3)内容简要清晰。
——日常多进行练习(找可信任的人去训练);
——尽早记录下来;
——要有草稿(注意保密);
——按照大纲、督导师或机构要求。
(4)做好报告的保密工作。
——强调再强调,如果在电脑里需要加密;如果在橱柜里需要上锁;结束后会打包收走。
(5)与来访者分享报告内容。
——根据关系、实际情况而定;
——跟来访者做好解释,因人而异。
——愿意分享、查阅,来访者有疑问可以问咨询师。
——如果有纠纷,来访者有可能要求提走报告,可以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