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追新剧——《美丽的新时代》,今天开始看的的新的一个篇章《紧急营救》,虽然才看了一集,但是里面有一个片段让我感触颇深。
故事中,佟大为饰演的父亲曹冲是一名退役军人,应该是和许多小伙伴一起组建了一直救援队伍,他们可以在水中救人,也可以在废墟中刨人。这位父亲因为幼年在废墟中被救出的经历,对救人情有独钟,似乎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然而他也因为自己幼年妈妈放养的经历,对儿子也采取的是放养政策。而我,感触颇深的那一段,就是他儿子的老师请他去学校的那一段。
这一段其实很短,但是却藏着几个小细节。一是曹冲走进学校,找不到老师的办公室,这种情况,可能没几个人会在意,因为毕竟作为家长,其实是很少有机会真正走进校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校门外。二是曹冲认错了儿子的班主任,甚至是在儿子真正班主任老师主动开口时,叫错了班主任的姓氏,对儿子班主任的印象还停留在两年前。看到这里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得是多不走心呐!三是当孩子老师说到孩子在学校孤僻,没有朋友的时候,曹冲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孩子在学校也是这样吗?我还以为就是在家里跟我是这样的呢!”
我无意于评判对错,只是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些细节为什么会出现?或许,这之中有一种必然,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很大部分小朋友是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的8小时外,8小时待在学校,剩下的8小时中,至少有五六个小时是和爷爷辈在一起的,甚至是有的家庭中,忙碌的爸爸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是陪伴睡眠的时间,更甚至是连陪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而在这种时间差中,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彼此之间的对话交流也就更少了。
作为一名母亲,在很大程度上,我其实也是不称职的。因为很大程度上,我的小朋友也是我的爸爸妈妈在帮我陪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的时间相对紧张,再加上自己的状态调整不佳,与自己在开始和重新开始中纠结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真正陪伴小朋友的时间很短,就是在这些很短的时间中,我还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发脾气。我知道这不正确,因为在某些时候,我发现,小朋友的性子和我就像是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一样,脾气急躁,所以,我想要改,想要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小朋友。我不希望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她留下难以痊愈的伤痕。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昨晚那场临时组的局上,大家聊起家庭,聊起过去,聊起小时候。那个我们引以为傲的人,一身伤痕。这大概也要归功于他的细致敏感,要知道,他很能,工作生活中都很能。他告诉我们说,“最近在拓展训练中,累得像dog一样的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不论生活给了你多少绝望与不甘,我们还是得充满希望的去热爱他”。
我时常在想,如果早期他的父母是多给了他一些陪伴,那么他的家庭、他的性格是不是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呢?
我时常在想,如果那些曾经有一个人拥抱他,那么他的现在是否就不会如此自以为的孤立无援?
我时常在想,如果后来的日子里,陪伴他母亲的是他,而不是他们,那么他们母子现在是否就不会是此刻这般难过?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可以让你治愈一生,但不幸的童年却需要一生来治愈!”我只希望,我们都能克服曾经的恐惧,平安喜乐的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