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得到听了一套关于剑桥中国历史,它是由费正清、崔瑞德,作为总编辑,两人前后花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汇集世界范围内历史大家的毕生研究成果,写成这部外国人研读中国历史的经典作品,今天我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它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微观视角的审视,着重对微观层面的思考,有利于我们对历史进行对照反思、找出历代王朝更替的真正动因。给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书中讲述的贯穿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六条脉落。这六条脉络分别是:
一、 中央集权体系
在西周时代,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权力掌握在诸侯手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体系,废除分封制,改为推行郡县制。汉朝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唐朝以后,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但宰相是皇权的制衡。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彻底取消了相权对皇权的制衡。明清以后,皇权和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2. 中国的法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武力比拼称王称霸。秦始皇统一六国,虽然自称皇帝,但分裂的惯性始终在延续。刘邦创建汉朝以后,和建国功臣约定白马之盟,只有刘氏宗亲才可以做皇帝,这是中国后世法统思想的雏形。魏晋隋唐时代,中国经过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认同,确立了中原王朝汉人的统治地位。元朝灭掉宋朝,但由于它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法统上不占优势,最终被明朝所灭。清朝吸纳了中原王朝的管理制度,早期政权得到巩固,但在19世纪太平天国运动中,正统地位也出现危机。
3. 国家的管理制度
秦朝确定“三公九卿”制度,但官员组成总会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隋唐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置内阁成为新的辅政系统。内阁具有票拟权,提高了皇帝的办事效率,但在明朝后期宦官权力上升,从皇帝手中得到了批红权,带来了社会的混乱。清朝早期采纳了明朝的官制,在中央推行内阁制,在地方实行督抚制,但废除了宦官的批红权。
4. 经济发展策略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一直坚持重农抑商的国策,除了元朝稍微有一些商业贸易上的发展,其他王朝大多是以农耕为基础。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规定皇族成员免交土地税。由于皇亲和贵族的势力不断膨胀,造成了对耕地的侵占、农民税收的增加,引发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朝在康熙年间推行摊丁入地,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带来经济上的恢复和发展,但在采取高度货币化政策的同时,又放松了对基层货币折算率的管制,再次引发了基层矛盾。
5. 军事政策
隋唐以前,中国仍有军事化传统。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都是执掌兵权出身,并且,他们同属鲜卑的关陇军事集团。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统一发扬光大。但随着唐朝的疆域扩大,采取了藩镇制,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中国重新进入乱世。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借鉴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把兵权上收,推行以文治国,这虽然给当时宋朝文人阶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利好,但却造成了宋朝军事实力的衰弱。明清以后,军事得到一定恢复,但由于清朝不重视技术,并墨守八旗和绿营兵制,导致了对外防御能力的下降。
6. 思想文化发展演变
在秦朝以前,由于各个诸侯国的存在,思想流派非常多元,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等统称诸子百家。秦朝采取法家治国,打击了诸子百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变通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此外,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的学说确立了君权神授,建立起一套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在随后的两千年里成为中国的社会正统思想。
上述这六个方面给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全新视角希望可以给大家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