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说,19日有小雨,最高温度17度。
连日来的秋老虎,让我忘记了17度是什么概念,只觉得比29度是低了一些。于是早晨起床,不再穿丝袜和裙子,改成了牛仔和薄西装,也算是人间清醒。
下了楼,看到地上并没有湿,空气里倒是酝酿着雨,气压挺低,却也不憋闷,秋风吹在脸上,神清气爽。
到了学校,一头扎进了录播课教室,上午是有听课任务的。两节课,一节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节刘禹锡的《陋室铭》,听课,评课,结束后已经是上午11点,出了门,发现已经下起了毛毛雨。
四楼的办公室里有伞,可是我不想爬上去了,不就是毛毛雨嘛,十来分钟就回家了,没什么关系。突然想起来,我老公的表妹还让我帮她买几本书,趁着上午有时间,赶紧买了给她送过去吧。于是进了学校附近的书店,不过几分钟的功夫,出来以后,雨有点大了,好在她单位并不远,我骑了个青桔,两三分钟给她送去。
哪知道这雨说大就大,一点儿都不给人准备的时间!把书给了表妹,我骑车回家也不过就是几分钟的事情,可是我就真被淋成了落汤鸡。平日里,总嫌共享助力车上的那个头盔脏,被交警逼着才肯戴上,现在也顾不得了,抓起来先护住脑袋吧,身上,管不了了!
就这么到了家!一进家门,瑟瑟发抖,顾不得吃饭,赶紧先洗了头发,把湿漉漉的衣服扔进了洗衣机。吃饭,休息,养精蓄锐,下午还满满的课呢!
下午出门,穿了一件厚T恤,这下应该不冷了吧。下午上课,学生们齐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外面传来了哗哗的雨声。往窗外一看,雨帘细密,雨点铿锵,天地间也是雾茫茫一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偌大的操场上,惟见绿柳雨中立,红旗空中飘,秋雨中的操场,亮得像一面镜子,镜子上跳跃着一朵朵水花。
下课后一出教室,好冷!孩子们是不怕冷的,依然穿着半袖的夏季校服在雨中跑来跑去,我只后悔自己没有穿得再厚一点。回到办公室,打开柜子,一眼看到两件衣服挂在里面,一件棉马夹,一件毛衣外套,是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穿过后忘了拿回家的,现在真是庆幸自己的忘性大。两件衣服,穿哪件?穿棉马夹是不是太夸张了?可是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马甲穿上了,好暖和!
就这么穿着棉马夹去教室上了晚自习,孩子们穿着半袖,忙忙碌碌地写着作业;我穿着棉袄,判作业,辅导学生,也并没有觉得热。放学了,几个同事发着抖,可怜兮兮地看着我说:“你真有先见之明啊,这天儿,就你这衣服合适。”我一阵得瑟。
是真的合适,我撑着伞走到校门口,门卫笑着和我打招呼:“你穿得好暖和,今天太冷了!”是啊,第一场秋雨,猝不及防地就让我们进入了寒秋。
雨中,秋菊依然灿烂地绽放;雨中,梧桐的叶子开始变黄。梧桐一叶天下知秋,秋天,是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