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扫一室"的典故,犹如一面跨越时空的镜子,时时叩击着人的心灵,折射着一个永恒的生存命题:在理想主义的高蹈与脚踏实地的耕耘之间,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

宋代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写到,“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窗明净几,有坐卧之安。”这种周身空间上的秩序本质上是对心灵安放的必然需求;《朱子家训》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好自己的屋子院落,这样才能保持一整天的神志清爽。因为空间治理从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对话的机制。

该哲理的本质是,物理环境的整洁直接影响着精神力的汇聚,因为物质信息本就是在意识空间中,于精神力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如果这个物质秩序了、满足了意识空间座上宾的要求了,那也就不再耗费精神力,从而自发汇聚更多的精神力去完成其他的事。同样,一个人的意识空间中存放了无数的大事小情,而每个东西上都耗费着一部分精神力,只有自小至大地完成它们,才可能不断汇聚起更多的精神力,以完成其余更大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能力的覆盖必是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一件较小的事做好了,表明能力覆盖到了这件事,这样才可能去做好更大的事。

有时候来看,“人贵有自知之明”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如果总想着只要自己一努力、一认真就怎么怎么样、就能取得什么什么样的成绩,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甚至于沾沾自喜,自欺欺人地将这样的自负混淆为自信,到头来只能是事与愿违。一个人真正的自信是,对自己可用的精神力有着准确的认知,时时清楚地知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做到,专注于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那些事情,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做好小事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苏轼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这份坚忍不拔,往往就体现在对小事的专注与坚持之中。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日复一日地练习书法,洗笔的水将一池水染成墨色,用脚踏实地的努力,铸就了书法艺术的高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地穿梭于田间地头,不放过任何一个小事,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只有脚踏实地,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为实现远大目标积累能量,即厚积而薄发。

做好小事是一种严谨认真的人格品质。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面对大事、难事,必从细微处入手,而逐步推进;德国著名汽车品牌奔驰,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零部件的制造和安装有着严格标准,工人们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终而造就了它远近闻名的高品质;在科技工程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严谨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检查、每一个操作流程,创造了一个个人类文明的奇迹。严谨认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当下,拥抱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