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机 佛 理 变 通 者~大珠慧海禅师
开篇立宗即是道,领悟真常才是修。道者智慧犹如泉涌甘味,修乃辩才自在语出无碍。佛法真谛非四圣不可觉知,禅机妙理,都存在于大德参习之中,往往道业清灵,明性者自养其智,狂喝执棒。如大珠慧海禅师,参得马祖,自表笨讷。
大珠慧海禅师,生卒年代不详,唐代高僧。俗姓朱,建州(今福建)人氏,于越州大玄寺礼道智和尚座下披剃出家,为禅宗三十六世高僧。常悟禅法机锋,无人能与禅师论辩。
慧海禅师随道智禅师修习佛法,到了具有一定的佛学基础,则外出云游参学。禅师在遇到马祖道一时,马祖问禅师:“从什么地方来?”禅师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马祖又问:“来这里做什么生?”禅师回答:“求得佛法。”马祖说:“吾无一物也没,求么字佛法?尔不顾自家宝藏,抛家散走有何义?”禅师问:“么是慧海宝藏?”马祖回曰:“现问我者,乃尔是宝藏也。一切具足,便无欠缺,使用自在,何须外求?”禅师听了以后立刻明了自心,便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心头充满喜悦,他便纳头接足拜下,礼谢马祖甘露法雨滋润,醍醐灌顶的开示。禅师随礼马祖为师,依止研禅修法,并侍奉马祖六年。因禅师受业恩师道智和尚年老,所以返回越州大云寺服侍恩师。此时,他虽然已经深悟禅理,明心见性,但禅师还是虚学谦修,韬光养晦,更是表现得木讷呆板,拙舌笨嘴。
有一次,一位僧人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说“清潭对面,非佛而谁?”大众茫茫,断然不解。又过了一会,那位僧人再问:“大师说什么法度人?”禅师回答:“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那僧人接着问:“禅师就此本事?”这时禅师反问道:“大德说什么法度人?”那僧人答曰:“讲《金刚经》。”禅师又问:“讲了多少座?”那僧人回答:“二十余座。”禅师再问:“此经是说什么呢?”这时那僧人提高嗓门说:“禅师戏耍我否?难道不知世尊说否?”禅师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示之!”那僧人张口结舌,无言以答。稍倾禅师又问那僧人:“经云:‘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请讲,哪个是如来?”那僧人回答:“我某人至此迷也!”禅师说:“从来未悟,说甚却迷?”那僧人说:“请师示之,为我解说。”禅师说:“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那僧人礼拜说:“愿垂开示。”禅师解释说:“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怎么忘记了?”那僧人说:“是诸法如义。”禅师说:“是亦未是?”那僧人说:“经文说得很分明,哪里来的未是?”禅师说:“大德如否?”那僧人回答:“如。”禅师问:“木石如否。”那僧人回答:“如。”禅师说:“大德如跟木石一样否?”那僧人回答:“无二。”禅师问:“大德与木石有何区别否?”那僧人回答不出来。过了很长一会儿,那僧人又问道:“如何是大涅槃?”禅师答曰:“不造生死也。”那僧人再问:“如何是生死业?”禅师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不胎对治门,是生死业。”那僧人又问:“怎样才得解脱?”禅师说:“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那僧人赞叹:“禅师如和尚者,实在稀有啊!”遂向禅师三次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尔后辞谢而去。
有个修行者问禅师:“即心即佛,是哪个佛?”禅师说:“你怀疑哪个不是佛,请你指出来看看!”修行者无言以对。禅师说:“要是明白,到处皆是;若不觉悟,永背离难舍。”法明律师对禅师说:“禅师家,多落空。”禅师答:“即是座主家落空。”法明吃惊问:“怎会落空?禅师说:“经纶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是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问:“禅师落空否?”禅师答:“不落空。”法明又问:“怎么却不落空?”禅师说:“文字等都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哪得落空?!”法明说:“故知一切法不达,不名悉达。”禅师说:“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解名言。”法明变脸色道:“何处是错?”禅师说:“未辨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法明说:“请禅师举出错处!”禅师说:“岂不知悉达是梵语邪?”此刻,法明虽然认错,但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又问:“经律论都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为何不见性?”禅师说:“如疯狗追扔物,像狮子噬人同也。经律论乃性用,读诵者为性法。”法明问:“弥陀有父母姓氏否?”禅师答:“弥陀姓乔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法明问:“出自何经?”禅师答:“《鼓音王经》。”法明行礼致谢,赞叹而退。
曾有位三藏法师问禅师:“真如有变易吗?”禅师答:“有变易。”藏法师说:“禅师错了。”禅师反问:“有真如吗?”三藏法师答:“有。”禅师说:“要是没有变易,决定是个凡僧。没听说过吗?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名为大智。真如要是没有变易,三藏是个自然外道啊。”三藏法师说:“要是如此,真如就有变易了。”禅师说:“若执真如有变易,也是外道。”三藏法师说:“禅师刚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说不变易。如何才是确当的呢?”禅师说:“若了了见性的人,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也行,说不变也行。若不见性的人,听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三藏法师说:“因此知道南宗是不可测。”
有道流问禅师:“世间还有超过自然的法吗?”禅师答:“有。”道流问:“什么能超过?”禅师答:“能知自然者。”道流问:“元气是道吗?”禅师答:“元气自元气,道自道。”道流又问:“若是这样,那就应该有二了?”禅师说:“知无两人。”道流再问:“怎么算邪,怎么为正?”禅师说:“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道流甚是欢喜,礼拜而去。
有位源律师问禅师:“和尚修道不用功否?”禅师说:“用功。”源律师问:“如何用功?”禅师说:“饿来吃饭,困来即眠。”源律师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禅师说:“不同。”源律师问:“何故不同?”禅师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源律师遂缄其口,欢喜赞叹,作礼而去。
韫光大德问禅师:“禅师自己知道生处否?”禅师说:“还没有死,何用论生?知生就是无生。法无离生,法有无生。祖师曰:‘当生即不生。’”韫光再问:“不见性人,也能这样否?”禅师说:“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为何如此讲鄢?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 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相,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如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在吃法身。’如此言论,哪值得记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韫光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慧否?怀高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智叫作道吗?请禅师一一解说。”禅师说:“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韫光问:“若是如此,毕竟无所有了?”禅师回答:“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韫光大德踊跃欢喜,作礼致谢。
禅师甚深禅机,辩才性识,应请而讲真法,性灵不断对解。禅师一生参禅悟道,撰有《顿悟入到要门论》一卷。后被昙宴偷偷拿去,呈现于马祖,马祖看后告诉众人:“越州有大珠者,圆明光透自在,无任何遮障物也。”众中有知晓禅师俗姓朱,传物出后,有众人相邀一起赴越州寻访依止于禅师,并称禅师为大珠和尚。禅师告诉大众说:“禅客,我不会禅也,无任何法可以向汝等示之。汝等不用辛苦劳神于此立也,各自回去休息吧。”但是,这一时期衲子僧侣等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聚越多,求学问道者,络绎不绝。白天、黑夜都有禅客向禅师求问,事不得已,禅师只得随问随答,禅师乃智慧犹如泉瀑,辩才自在无碍。禅师之法语,如淋琼浆,得闻者欢喜雀跃,愉悦沈快,意明灵智。
禅师的一生,修行如常,不弄玄虚,深奥浅解,凡来亲近聆法听讲者,皆得禅师法语灵明,解惑安心。因此,禅师所以常说:“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这即是禅。”看似平常,却把世间一切贯穿其中,修行参悟做事亦如是也。这么简单的话语,字面上虽然容易理解,但实际却是我们凡夫俗子无法做到的。即使对这话语在怎么“心有戚戚焉,”仍然还是吃饭不畅,胡思乱想;夜里无法入眠,却无睡觉之意。
所谓生活规律,正如禅师所说,一日三餐并无定食定量,而且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因该进食时,千思万缕升上心头,不能静心而食,至食无有其味。该睡觉时,又想思义虑,难以入睡,乃至夜深辗转于床上,却不能寐,难于入梦。
因禅师自悟禅法,亲近马祖聆听真谛,得马祖印证。以禅师见证境界,著述要诀,立名为《顿悟入道要门论》,后世广为流布,宣扬禅师之禅法思想,直至今日仍乃盛行。禅师秉赋马祖博大洪深之气度,发挥尽致灵活之用教法,更使得极其高深眀奥的佛法妙理,在禅师的言语话锋里,显现为平实无奇的日常应用之间。禅师撰此论,是走向禅门心即正道,阐释心即是佛的前导,展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哲理曙光,更阐释了本来一如的逻辑法要。
禅师于马祖座下,立即识见本心,便找到自性本有,自我智慧流露,是为用之不竭的觉悟宝藏。当下反躬自省,便体认自己本质心地,并自由生于知觉感悟,不着外求的反应而生。感激涕零马祖指点迷津,而成道业,既可自度度人,又能攻取真法。
佛法不离世间之法,一切佛法皆来自于生活。佛教有一句话云:“佛法不离世间诀,离开世间无法说。”只要是脱离现实寻找佛法,那都不是真正佛法。为此,有人问禅师何为修行用功,禅师答是吃饭睡觉平常之事。不浮夸、不做作、不虚伪,更不拖泥带水,只是平常之语,便得解析清楚了。
禅师值此一生,反对学人执着经文论律,依文解义的做法,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禅师的教法看似平常凡实,但其机锋义理,却快如钢刀,让问道参禅知解并行者无法招架。所有禅理,皆在禅师的开示真如概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