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信息来自于冯大的知识星球
信息素养是个新词,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得有获取,识别、处理信息的基本素质。这关乎自身,也关乎他人,因为会影响你的家人,身边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谣言链条的一份子。
谈信息,离不开输入,就是你在阅读什么信息,采取的是什么信息来源。有些人从没想过自己的信息来源,可能是今日头条的忠实粉丝。信息流喂给他什么就看什么。
当然有输入就有输出,输出不只是内容。也包括判断,行为。如果看了养生贴就觉得有道理,那就是吃的垃圾,吐出来还是垃圾。当然有人看了养生贴,发现内容不靠谱,这就高了一个层次。当然偶尔看到一两篇养生贴,批判性的阅读,问题不大。如果经常看到养生贴,说明信息源和认知肯定有问题。信息素养稍微高一点的人,看到养生贴,都不会点进去。
标题党有一种魔力,能够吸引信息素养比较低的人。如果要提高信息素养,不妨先拒绝哪些震惊贴,克制自己的好奇心。
所谓输入还包括什么呢?看什么媒体的内容,看什么人的朋友圈,相信那些朋友的话,你看什么书,你接触到的所有信息。
信息输入给你,你会不会查找来源,有没有对信息的质疑。当你看到标题里带着名人名言的时候,有没有核实下这个人说过类似的话没有。
到这里,涉及到一个用户习惯的问题。人在手机上,是很容易偷懒的。转发容易,搜索一下,成本就高起来了,顺手点个赞,顺手转发一下,但这样就上了当。
这就涉及到一个值得养成的习惯。前段时间每天都有贾跃亭造车融资的信息,少数是真新闻,但是假新闻都是一些没有什么流量的个人公众号。
看多个信息员还不够,对信息源进行评级。看下朋友圈,肯定有的人的信息你会更为信任,但有人的信息长期一贯的不靠谱
有些行业自媒体,没有立场。零几块钱的红包就转发虚假信息。朋友圈里典型的低素养文章什么样呢,就是内容配图花里胡哨,文章不标明出处。如果吃的是垃圾,是不可能吐出来牛奶的。
看书,也能判断出一个人的信息素养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热衷于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基本上可以认为这人没什么信息素养,这人很可能热爱国学,也大概率是中医粉。
做技术的要不要信息素养,也要。善用Google是训练自己信息素养的体现,打开一个页面404,有人停下来走了,有人会好奇,什么页面会被404呢,于是他们会产生认知差异。
然后要尽量避免一类不关键的信息,比如这几天微信昵称不能修改了。百度指数某个关键词不显示了。第一,这类信息我根本不关心,第二,因为有那么多人关系,我一定可以看到。
要避免每天被一些meme的信息包围,meme(迷因,模因)信息,热衷于传播这类信息,意味着你的思维会被消解,你没有什么思考的能力。
大佬的微信不喜欢发朋友圈,会被媒体记者搬弄是非。二是,有人不善于文字表达,加上忙,没法聊天。获取不到有价值得信息,最多获得一些存在感。
翻了墙信息素养就高吗?今年前可能是这样,但是现在不少人上Tiwtter,发谣言和狭隘的内容。
维基百科可靠性好于百度百科,Google好于百度,但是也应该知道,维基百科内容也不是没有问题。
1、不要过度肯定既有观点‘2、少吃,吃好3、既有输入,也要有输出4、多样性,均衡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