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品概况
1.1体验环境
机型:iPhone 6s
系统:iOS11.3.1
App版本:1.0.0(2028)
体验时间:2018年5月12日
备注:订阅号助手app 于5月11日上线,目前仅有iOS版。
1.2行业背景
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2000万个,月活跃账号数350万个,月活跃粉丝数7.9亿。这意味着订阅号助手app的上线将服务2000多万公众号的作者和运营者,通过订阅号助手生产的内容将触达7.9亿的月活跃用户。
根据QuestMobile2018年春季大报告,2018年3月即时通讯的使用时长占比从2017年3月的37%下降到32.2%,短视频却从同期1.5%增长到7.4%,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二级细分热门行业总使用时长占比增长最快的行业。在算法时代面临抖音等短视频的挑战,微信承担着进一步激活公众号流量与内容的重任。订阅号助手app在这种大背景下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1.3目标用户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者、运营者和管理者,往往内容创作者既是运营者也是管理者。
1.4使用场景
1)内容创作者:通过手机随时创作内容,实时发表内容,对已发表的内容随时修改;
2)运营者:即时查看和回复用户的留言、私信,即时查看用户的赞赏,随时查看用户的分析和统计,随时查看文章的用户行为数据;
3)管理者:随时查看用户的分析和统计,随时查看文章的用户行为数据。
1.5主要功能
1)实时互动:第一时间收到来自读者的信息并及时回复,或使用星标功能精选优质留言,向大众公开。
2)便捷创作:在编辑图文信息时,可一键添加图片和音乐;也可以快速的发布图片和文字消息。没有及时发出的图文消息会被存储在草稿箱里。还可以随时修改已发文章中的错别字。
3)用户管理:使用关注着排行榜来了解最关心你的读者,或使用数据统计来随时了解最新的文章阅读、用户分享情况。
4)账号管理:可在手机上修改公众号头像、名称和简介。
2.产品分析
2.1战略层
产品定位
1)争夺公众号作者的碎片化时间
一个热点出现后,对于媒体从业者和大V来说,公众号在快速跟进上要滞后于微博甚至是今日头条。在时效性话题与热点话题的快速传播和话题聚合上,公众号不敌微博和头条。所以就存在一个内容创作者在多个平台创作内容的现象,而订阅号助手app的上线可以将内容创作者争夺到公众号单一平台上来。
2)争夺用户的流量和时间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已过,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正在见顶,各大内容平台都是基于存量用户流量和时间的争夺。为了强化微信的社交+内容大战略,公众号内容在激活社交流量、卡位竞争对手分流上承担的重任被放大。
3)订阅号助手+热门话题组合,驱动内容生产
微信在今年4月底上线了新功能“热门话题”,在看一看和搜一搜栏目可见,相当于在微信内部建立了一个中心化入口,将相关内容通过热门话题聚合,可以让部分参与热门的公众号获得流量与粉丝。一旦有热门话题的出现,内容生产者可以通过订阅号助手app操作,快速生产短平快的内容跟进热点,该内容也因此有机会出现在热门话题的栏目下。
2.2范围层
1)用户需求
a.基本型需求
在手机上随时编辑公众号文章并实时发表,对于已经发表的文章可以及时的修改,实时与粉丝之间互动和管理留言,可以在手机上修改公众号的相关信息。
b.期望型需求
查看关注我的用户以及公众号最活跃的用户,查看用户的新增和流失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查看文章的用户行为数据。
c.兴奋型需求
PC端和移动端的素材库打通并从素材库发表文章,查看公众号的用户画像。
2)功能结构
订阅号助手的功能结构图:
订阅号助手主要有互动、发表文章、文章管理、用户管理和修改公众号信息这几大功能,能够满足产品的不同目标用户在各种使用场景的不同需求。
2.3结构层
1)信息结构
订阅号助手信息结构图:
订阅号助手一共有三个一级页面,分别为互动、发表和我。互动作为第一个一级页面,信息结构是最简单但也是最重要的。从内容创作者的需求出发,留言和赞赏的即时查看以及与粉丝的即时互动是最核心和最高频的需求;从使用场景来看,留言和赞赏会随时发生,内容创作者查看和回复的使用场景在移动端更及时方便。
发表作为第二个一级页面,也是内容创作者的核心需求,但是微信公众号一天只能发一次,使用频率没有互动高。其次,移动端更适合编辑140字以内的图文消息和纯文字消息,而对于最常用的文章,由于要用到很多格式、模板、特殊配图,还是更适合在PC端操作。
最后一个一级页面——我,是信息结构最繁杂的,主要集中了app的基本功能和信息。对账号基本信息的修改是用户的基本需求,但是使用频率较低。而对公众号用户的查看以及数据统计和分析,这一需求的使用频率和用户数量都不是很大,但却可以为产品带来好的口碑和意想不到的机会,所以产品实现了这一需求但将入口放在了第三个一级页面里。
2)交互流程
发表文章流程图:
PC端创建内容,文章的标题、内容、预览、作者、缩略图、摘要、申请原创、发表都在同一个操作界面。在移动端由于空间有限,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编辑在一个页面;修改作者、申请原创和发表在一个页面;而预览、编辑缩略图和摘要在一个页面,编辑完缩略图和摘要之后还需要再回到发表页面。这样的交互流程相当于将缩略图和摘要的编辑弱化了,而恰恰这两个功能在创建内容的时候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对于第一次在移动端创建内容的用户来说很难找到这两个功能。
2.4框架层
1)导航设计
“互动”、“发表”和“我”三个一级页面之间采用标签导航,页面切换的效率很高,且三个标签之间间距大,容错性很高。
“发表”和“我”两个一级页面都是采用的列表导航,主要功能铺开,各个功能的由于层级不一样,采用列表导航可扩展性强。
“新建”功能等部分页面采用tab导航,各个tab为并列关系且都只有一个页面,这样切换起来效率很高。
2)页面布局
以数据统计页面为例,通过灰度测试可以发现页面布局的上下平衡感和左右平衡感很差。另外,页面的信息过多,容易让用户的记忆负荷,基础信息和主要信息的层次也不明显。考虑到产品为V1.0版本,且为后台产品,页面布局可优化空间大但优先级不高。
2.5表现层
视觉设计
Logo风格:简约、纯色、理性,与微信的logo一脉相承
Icon:扁平化
主副色一致性:主色调为绿色,辅助色为绿色的对比色橙色和邻近色蓝色。
细节一致性:留言的筛选按钮和设置星标的色调为主色调,细节一致。
3.改进意见
1)用户留言没有回复的icon和专门的点击区,点击文案处无反应,需点击文案四周的空白区才会弹出回复的编辑框,属于功能性的bug。
2)申请原创功能经多次测试无法使用,提示“检测超时”,属于功能性的bug。
3)一次只能发表一篇文章,相较于PC端可以同时编辑和发表多篇文章,移动端并未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4)创建内容相较于PC端没有添加原文链接的功能。
5)创建内容时修改文章的缩略图和摘要的功能被弱化,入口较深,不容易发现且多一步操作流程。
6)缺少多个订阅号切换的功能。
7)内容发布条数仍为每天1条,在移动端即使对热点事件的发布更便捷,但仍不能满足头部用户的需求。
8)流量仍集中在头部用户,非头部用户的优质原创内容缺少曝光的机会,热门话题为改善这一现象的机制之一,还可以多策划此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