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周末写的一篇关于上上周末线下一次咨询的案例总结,拖到现在才决心写出来。周末没有按时完成的原因有两点:1、周末安排了一个半天去参加易仁永澄的北京见面复盘会;2、一天时间陪女儿;3、预留时间思考工作方面的事情。这是我给自己犯懒分析的三点理由。那为什么今晚决定写呢?原因是我觉得如果不写出来,可能会憋疯。(请已经给自己对症为懒癌的患者着重阅读三遍我这句话,谢谢)
这次的线下咨询对象是我的一个付费用户,所以在提前一周搜集完他的相关信息后,我就已经介入了对他的观察。以下是他的现状,为了保证来询者的隐私,已将敏感信息过滤。
案例:他是一个90后、996北漂,本科重本院校毕业的高材生。1年工作经验,1次离职经历,现工作因不满于工作安排,成长不够想2次离职。困惑于不知道一年内频繁跳槽是否会有影响,找到了我。
这个case表面看上去是是否该跳槽问题,问题往往没有表面这么简单。提前一周我微信询问了他下周工作计划,想通过了解他对本职工作的掌握,确认几点:
1、他自身是否具备跳槽的能力?
2、到底他从岗位上是否得不到真正的提升?
3、他做的工作是否有可提升的预期?
4、初步觉察他的问题点。
通过沟通了解到,他能掌握每周自己做什么,但对于自己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提升哪方面的能力没有预期和目标。一周后,通过线下长达2.5个小时的沟通,我了解到他其实特别优秀,高考成绩特别高,爱好广泛,特别喜欢读书和思考,对一切能吸引他的东西好奇。工作后,由于职场的不适应,导致陷入了自己主观世界的一个死循环,导致他一直在现在这份工作中纠结与自己能力得不到提升、焦虑自己该如何逃离这个环境。
在他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他给自己的这种病(问题)定义成了“懒癌”。他知道自己就是因为懒,还给我分析了左右脑思考的逻辑、及人为什么不喜欢脱离舒适区。他认为不做的一切原因都因为他自己懒。这种理所当然的懒成为了他再次适应环境的好借口。因为人本性就是好逸恶劳的,而我是一个人,所以懒没毛病,这逻辑多顺。主观世界给自己找了一个无比自洽的理由。当回归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产生冲突时,又陷入了纠结与焦虑,陷入了死循环。
首先,这个主观懒逻辑的存在是因为一种信念的支撑,这种信念是我的懒是没错的。人都是靠信念的支撑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信念让我们有了活着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一旦建立起这种非合理信念,这种信念的强大力量同样也支撑你、鼓舞你、赋予你负能量。
其次,这种主观逻辑的合理化与客观世界混为一谈。当你以为主观世界就是客观世界的时候,就不会理性的思考,而是选择顺其自然。当你不做选择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对你来说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适应的,能够接受的,已经习惯的。
如何解决这个死循环?找出你主观世界的逻辑bug: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因为我是人,所以我也应该是懒的。你是一个人没错,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找出bug后,把问题具体化,结合当下遇到的问题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到底是不是现状必须马上急需要解决?如果不是马上需要解决,那你这个“懒癌”就别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