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经》)
布施会收获福德的,很多人把福德理解为善报。那么何为善报?如果仅理解为幸福安康、遇难呈祥,或是富贵发达、荫及子孙。那是中国特色的迷信,是大大地住相了。
那这里的福德终究是何物?我们还是在《金刚经》里找答案。《金刚经》开首就由须菩提同学代大家向佛祖老师提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
《金刚经》通篇讲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降伏自已的心,讲的是降伏其心的法门。在须同学问完后,佛祖老师就开始上课:我要让大家这样来降伏其心,来获得无余涅槃,我们要布施,要不住相地布施……
很显然,布施会收获福德,这里的福德是降伏其心。也就是说布施是有助于降伏其心的。反过来说,我的要降伏自已的心,我们就要布施,而且是不住相布施。
那么问题又来了,布施是如何与降伏其心联系起来的?拋开神迹伟力,也不用深奥难懂佛教理论,看看布施与降伏其心是如何在逻辑上关联起来的。
由易入难,我们先来看财布施。
财布施:把自己的财产广泛发散地给予别人。这里就涉及两面,一面是给予者放弃财产,一面是接受者收到财产。
问题又来了,降伏其心是因为自已放弃财产,还是因为别人接受了你的财产?如果是后者,不用神迹伟力等超自然力量,就很难联系得上解释得通。所以我们还是从前者着手,可能更容易联系理解一点。
小结一下:我因为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财布施),先不管这财产最终去了那里了,所以我获得了福德,使得自己的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伏。
为什么我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就有助于降伏自己的心了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弄明白我们的心究竟是怎么了,需要我们去降伏来开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善不是善良的善,是完善之意。人之初,一片童真,自然纯善,只是后来人心越走越远,已不在本善的那个地方了。
人的心又如何会越走越远的呢?是什么让我们的心不再童真自然纯善的呢?是欲望!
人之初始,凭本能行事,饿了哭,吃了笑,温暖舒适自然开心,但慢慢就有了欲望。就拿一个吃字来说,吃到香甜的,自然开心。但吃了就记着了,还想吃!
这个还想再吃的欲望,把自己的心吸离了原来的地方!还想吃?再吃啊!可恶的是吃了就更想吃了!心又远离本处一步!
在心的另一头,有欲望把心不断拉离纯善的本处,让人痛苦。而且欲壑难填,我们的心在欲望的不断满足中越走越远!
怎么办?既然欲望是万恶之源,我们就割舍欲望。不吃自然不行,但至少可以把香甜割舍。
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财是满足欲望的根本基础。正因为是欲望把我们的心牵离了本处,所以放弃钱财,基本等同于割舍很大一部分欲望,很明显有助于降伏自己的心。
佛教的戒、定、慧,所谓的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割舍远离欲望!
布施有福德,能降伏其心。但还有两个问题:
笫一,为什么是布施,而不是放下?布施明显是在强调接受者一面,自己要放下的东西,你还去给别人?法布施还容易说通一点,财布施?为什么不是财放下?
第二,法布施,一方面可理解为传播佛理,另一方面可理解为登岸弃舟,放下佛法。那法布施的福德是缘自传播,还是缘自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