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到一个城市前,提前精心筹划,想方设法必去当地的大学参观,转而悠然自得去当地菜市场探寻,回首时,才发觉,人已到中年后,这份烟火气,是岁月带来的。
所幸,到我们光顾菜市场时,历经了脏、乱、露的岁月洗礼,数次升级、改造,但市井气依旧是它的标签,穿着随意的街坊、人口集中的街区、一排排停放的自行车、市场里高高悬挂的各种引导牌、宣传牌,远远望过去,五彩缤纷的水果区、红绿白相间的蔬菜区,红光灯渲染的红肉区,大号干鱼当标本的干货区,诱人的熟食区,调味品区和面点区,往往腼腆的靠着墙,夹杂着嘈杂,这些都是菜市场的标配。
作为游客,菜市场,那种满满当当,荷包却负担得起的亲切,把异乡人的陌生、不安感秒杀,游客,踏进菜市场的一刹那,马上就能放松下来,仿佛做客时,熟络程度从客厅级进阶到厨房级,迅速就成自家人了,闲逛着外地城市的菜市场,仿佛和这个城市的厨房、厨娘在攀谈、交流。
在上海培训时,买食材去同学家做饭,找到附近最大的菜市场,探寻菜市场多了,比较的乐趣也出来了,前一年,流连天津大学、北京市宝产胡同周边的菜市场,非常熟络,都是大城市的菜市场,免不了对菜市场的气质、顾客、商贩、菜品、物价会做各种对比。
哦,这家菜市场规模不小,市场整洁,喧闹劲儿,不像北方,这里不吆喝,不揽客,问价、讨价还价音量也小,摊贩的方言完全听不懂,海鲜类产品明显多,蔬菜种类丰富,价格明显贵,但,采买量差别大,与一次买一捆大葱不一样,这里称一个土豆、一个胡萝卜、一个西红柿的很多,最后,还饶一颗小葱,摊主脾气真好啊。最后,买了5斤螃蟹去同学家。
从多年不见的同桌家回来,蒸好的螃蟹只消耗了3个,回来的路上,买了白酒,四个女生在房间,得知是从菜市场买的螃蟹,瞬间觉得和上海有了居家的交集,面红耳赤间,把螃蟹和白酒都消灭完,成为多年来津津乐道的记忆。
一次,在厦门城乡结合处一家菜市场闲逛,好像在午间打烊,好多熟悉的蔬菜,但体型完全不一样,夸张的大,还有的蔬菜完全不认识,和朋友上前好奇的打听,问了几个摊位,摊主都爱答不理,冷漠的脸,说着叽里咕噜的方言,完全不懂,也许是看我们不像买菜?几分疏离,与漂亮的蔬菜擦肩而过,有缘无分。
去眉山县,走进一家菜市场,冬天的气温不高,但,菜市场热闹,四川人的大嗓门,长长的尾音,渲染着特有的烟火气儿,一眼望去,每个摊位上,菜的精神头儿特足,清清爽爽,利利索索,码放整齐,新鲜劲儿里,透着摊主对自家菜的敬意和自信,摊主的热心,也让人大开眼界。
旁边的大妈买好笋,让摊主帮忙,麻利剥皮,切好装袋了,边上一个摊主,在帮着顾客削土豆,真是开眼啦,随行的阿姨买了剥好的青豆,说炒肉吃,摊主提醒说,别忘了放颗八角,提肉香,一副随时期待切磋厨艺,有求必应的样子,简直太可爱啦,懂生活,懂人情,懂生意,久久的惦记那个菜市场。
从上海回老家前,去菜市场,有一家一直喜欢的预制菜品摊位,现场精心制作的清蒸鲈鱼、小黄鱼、鱼香肉丝的搭配,特诱人,很有食欲,看了好几次,这次,给孩子买了时令的鱼饼、虾仁笋丁各两份,本想给孩子的繁忙减负,临时应急之用,意外的居家办公三个月,期间,她享受到的最美味儿,最大的抚慰,居然会是它。
风起云涌的零售市场,各地开始涌现网红菜市场!菜市场和年轻人双向靠近,给慢下来的生活一个好去处,在菜市场的热气腾腾中,抚慰更多的凡人,也让城市气质里多出几分,更加宜人的人情、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