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学习,永远最好的是阅读。而对于我在语文教学中,二十多年来的课,上得最好的,永远是学生自主自由的课外阅读课:学生安安静静地沉浸在阅读的氛围,在各自的自由自主的阅读中享受惬意舒适的语言与思想的精神中沉醉。看到课堂上学生并非一本正经各自选择自我最舒心喜欢的阅读姿势,但无论如何却严肃认真而如饥似渴的的阅读姿态,无不感染着我,在心中不禁感叹:阅读,真好。
语文课,课外阅读的课堂化,在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我阅读了相关的阅读学理论,如《阅读的力量》《阅读力》等相关书籍,以及在阅读了建国以来如陶行知、叶圣陶、于漪等无数前辈们谈语文教学低效的怪圈的语文教学史后。同时,在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际经验后,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以本为本”式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这一问题后,开始思考,语文教育的核心在哪?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在哪?语文教育与学生学习素养的核心如何培养与形成?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改进当下的“以教材教教材”的“本本主义”教学的弊病。阅读,不仅是作为语文老师,也是所有其他学科老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与改进的必不可少的,它也是我在思考教师语文教学与学生语文学习低效或无效的现状的最重要的途径。阅读,让我亲身尝试到了语言类学习中学生素养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的好处,让我深深感受了语文这一学科本身的自然属性,即语文即只要让学生真正阅读起来,大量阅读,可以完全无师自通的。这一点,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甚至大学教授,如沈从文、巴金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语言和文学以及写作等这些关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质,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素养与能力提升与形成的根本。而这些素养与能力,主体不是通过听讲来形成的,而是通过学习者主体——学生自身的自主自由地大量的语言文学类作品的阅读,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优秀语言与思想的浸染与陶冶而内化形成的,没有亲身的阅读经历,老师再多的即便最透彻的讲解,也是隔靴搔痒,难以凑效的。其实,对于语文学习,讲得多,尤其是教材课文的讲解,不如少讲课文多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多去阅读一本书来得有用。这也许就是“师授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而且,从写作的理论来讲,而写作,有必须得以阅读为前提:“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吐纳。”写作,真正的只要写起来,不问好坏,只要真正写起来,慢慢地,自然会有所改善的。对于语文教学或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无论如何是要落脚于写作的。所以,在如今的课堂,终于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或者说学生语文学习的给力点,无外乎就是一个点:写作,在辅助以阅读。一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阅读教学的写作化转变;再是课外阅读的课堂化,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自由自主阅读起来;三是在作业中,重点以每日随笔(日记)写作,持之以恒。
课堂是阵地,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阵地,是有阅读走向写作的阵地,是写作有理论到精神实践的阵地;写作是语文学习的终点,而自主自由的阅读,是实现这一终点的最不可或缺的前提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