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篇
大学的写作,遇见大学的语文老师。
也是我在写作路上的一次突破性的影响。
他第一次上课就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准备一个自己的演讲话题,以后每次上课前轮流进行五分钟的演讲。自愿主动报名参加。
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并且还是前面几个说的。
只知道以前高一的班主任也有这个习惯,就是每次开班会的时候都会请几个人在讲台上总结发言,我几次都报名锻炼自己,但都说的不甚满意,记得最后一次上台只知道哭。后来的转学后的几年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清楚地记得走上讲台是多么的紧张,双手双脚发抖,声音也打颤。全程不敢看讲台下的所有人,低着头快速地念完早已准备好的稿子。内容记得是写我的阅读和电影感悟,其中有关于《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还有关于《士兵突击》里我喜欢的一句话:好好活,去做有意义的事。老师评价说:以后不准念稿哦。念出来和讲出来是不一样的。直到后来我才在实践中理解这句话。
后来我的一篇文章也被老师夸了写的诗意,他还在看大家的文章后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类似“最不喜欢文章里原版地引用别人的话了”。我当时很诧异,感叹果然大学语文不一样啊,想当年看的满分作文或者老师们都是越引经据典越能显示知识渊博啊,老师们也特别喜欢大家在文章里越多地引用名人的话。即使像造句一样地把名人名言搬到文章里在老师们看来也显得很不一般的样子。
多年以后终于明白了,原来大学语文老师的那句话用另一种表达是说,只知道引用别人的而不是自己切身实践或领悟出来的那属于外部咨询,而真正让人受益的东西是由内而发的内在资源。
而所有的个人经历和感悟或者借助文学艺术表达的投入自己的情感的东西才是恒久不衰的经典。
由此也明白了流行和经典的区别,心灵鸡汤和吐血感言的区别。
关于这位老师还有很多对我很重要的影响,比如他教诗歌不是按照翻译读让我们背,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讲一首诗的意境,一句诗或者一个字我们可以探讨出很多不一样的意思,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还让我们从电影和歌词里面学习,比如电影的某个片段表达的细节,比如一首歌的歌词延伸到的传统文化,比如给我们看他自己曲谱填词的吉他演奏。比如给诗配画。比如看经典写摘录写读书笔记,比如给我们分享经典的文章和诗词。
很可惜,我们大学四年只有大一一个学期的语文课,记得老师在最后一次考试的时候,还说过一句话:或许这一篇作文将会是你们一生中写的最后一篇作文。事实确实如此。(我称后来写的都是文章,是作品,是资源)我那最后一篇作文也是绞尽脑汁地凑够800字的。写完之后也庆幸终于可以摆脱应试教育下写作文的阴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稍觉遗憾,好不容易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可惜以后再也没有语文课了,当时也没想到可以继续蹭老师的课。后来真是机缘巧合,在大三的时候这位老师举办了读书会,每周末一次。好开心又有机会听老师的教导,我倍感珍惜,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读书会的来临。在读书会上我又一次惊叹原来读书还可以以这种形式来读,大家一起的碰撞太有意思了。只可惜我又只能参加最后一学期。后来就准备实习了。
我没有想到,学习,是不分学校里与学校外的,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随机随缘都可以。
我没有想到,离开学校,并不是我学习生涯的结束,反而是开始。
当重新再对某一领域感兴趣,那种主动学习的热情是远远超过在应该上课应该学习的义务教育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