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序是吉姆·柯林斯2013年6月,在科罗拉多州波德尔市写的。
吉姆说他是2001年第一次见到史蒂芬,史蒂芬约他面谈,聊聊心中的想法。那一次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当时他问史蒂芬:“您是怎么想到‘七个习惯’的”?
“不是我想出来的。”史蒂芬回答。
“这是什么意思?”他有些错愕,“是您写了这本书。”
“是的,的确是我写的这本书,但是这些准则却是早在我之前就广为人知。这更像是自然法则,我只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通过梳理分析,为人所用。”
那一刻,他开始理解为何这本书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作者创造出“七个习惯”是为公众服务。
吉姆认为,此书能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是有四点原因:
1、柯维在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创造出一种“用户界面”,形成连贯的概念架构,加上柯维的文采,让内容变得好读可行。
2、柯维的重点是跨越时代的亘古不变的法则。而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或是时下流行的理论。
3、柯维首先写的是“塑造性格”,而不是“获得成功”,因此,不仅要帮助人们变成高效能人士,还要能成为更好的领导者。
4、柯维本身是大师级的教师,却十分谦虚,承认自己也有缺点,他立志要和大家分享所学到的知识。
柯维创造出一套标准操作系统——个人效能的“Windows系统”——简单又好用。
他在短片故事和概念叙述上游刃有余。他对一些概念的包装出奇的好,既生动的描述了这个概念,又很有见地地说明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让表述更清晰,他还借助个人生活中的小困难和故事,内容涵盖子女教育、婚姻、交友等等。
柯维在个人效能方面的结构:首先要建立一套不会更改的强有力的核心原则;同时,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提升。
这本书强调“塑造性格”,而不是“实现成功”。没有原则就没有效率,没有原则就没有个性。
吉姆通过本书领悟到:伟大的领导始于塑造性格,要做一个领导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是谁,这是你做事的基础。如何塑造领导?你要先塑造自己的个性。这本书不仅发挥个人效能,而且培养领导力。
当吉姆回顾他研究过的杰出领导者时,发现柯维的原则适用于其中很多人。比如比尔·盖茨。
习惯一:积极主动
当《大众电子》杂志把Altair电脑当作封面,并宣称这是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时,盖茨立刻联合保罗·艾伦组建了一家软件公司,为Altair电脑编写BASIC语言程序。
数以万计的人都能做到盖茨所做的,但他们没有。
盖茨当机立断。他从哈佛辍学,搬到了阿尔布开克(Altais电脑的基地所在)。他夜以继日地编写程序。
盖茨变得与众不同的原因,就是他在适当的时候的积极回应。
习惯二:以始为终
盖茨定了个目标: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
之后,盖茨还和妻子创办了比尔与马琳达·盖茨基金会。
盖茨说过“怎么用手上的资源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习惯三:要事第一
创建微软时,他把所有能量注入两个首要的目标:雇佣最好的员工,开发几个重量级的软件;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一次晚宴的主持人问:认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盖茨和巴菲特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重点”。
习惯四:双赢思维
盖茨也知道想壮大微软的实力需要借助其他公司的优势:因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如IBM或戴尔这样的个人电脑制造商。
另外,他与长期合作伙伴史蒂夫·巴尔默的配合,也充分展现了互利共赢。
习惯五:知彼解己
盖茨把焦点转移到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后,他从未说过:“我已经在商业上过的成功,所以我也知道如何获得社会影响力”。恰恰相反,他带着问题前进,尝试掌握能解决棘手问题的学问和方法。
习惯六:综合统效
盖茨和巴尔默合作时的收获要比单打独斗大的多,1+1绝对大于2。
习惯七:不断更新
即使在微软创业最紧张的时期,盖茨也会定期抽出一整周阅读和反思,扫清一些障碍,那是思考的一周。
他还养成看传记的爱好,一次他告诉《财富》杂志的布兰特·谢兰登:“一些人在生活中的发展实在令人称奇。”——这句话像咒语般在盖茨身上应验。
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
最后,相信你用心读这本书的话,就会感觉到作者借着文字在和你说:“我在这里,我对此深信不疑,让我帮助你,我想让你得到真谛,从中学习;我想让你成长,做的更好,贡献更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现在开始我们的读书之旅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