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是我最为欣赏的电影演员,没有之一。他的电影经常是看了几遍仍想看,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心得。所以从去年年底一直等到现在,终于完成心心念念的一桩“心事”,也借此记录几点观影感受。
1.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阿米尔•汗一直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为了电影主角不同年龄段时的真实代入感,不惜短期增重27公斤,之后回拍主角少年时代又恢复完美身形。单从这一点,就已然碾压了无数大鲜肉和小鲜肉影星,而精湛的演技和对作品无可挑剔的高要求,也使得这部电影看点满满。实际上,一个人的身形,体现的不仅仅是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更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以及严格的自控。一个连自己的身形都控制不了的人,很难掌控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
在电影中,主角马哈维亚作为严厉的父亲,理所当然地用高标准要求两个摔跤手女儿。举例来说,首先体现在对两个女儿(吉塔和芭比塔)的日常训练上,包括每天的跑步、摔跤、饮食等等方方面面。特别是,让两个女儿跳入河水中,以此来考验和锻炼她们。其次体现在对目标的要求。鲜明对比的是国家队摔跤教练,其目标只是奖牌,而在高要求的父亲这里,努力的目标必须是第一,是金牌,是永不被世人所遗忘的荣誉。也因为这种高要求,父亲和摔跤手女儿的成功本身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努力,而化身为一种榜样,一种精神,散发出不朽的生命之光。“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2.“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时期触龙凭这一句顶一万句,成功说服了赵太后,可谓天下父母,皆为此心。马哈维亚作为父亲,深爱他的女儿,但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女儿将来也只能选择年纪轻轻嫁人、终身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生活。影片中借年轻女子之口说出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从此之后,吉塔和芭比塔一改往日的懒散和不配合,专注于训练,最终走上摔跤手的道路,走向了自我可控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哈维亚不仅仅作为一个曾经有抱负的过气摔跤手,而更是作为一位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而存在。
影片中处处体现出父亲这种爱的坚持,从严格限制吉塔和芭比塔的饮食,到剃掉她们的头发,再到吉塔与马哈维亚的矛盾及复合。认识到放纵生活的错误之后,吉塔毅然选择了父亲教导她的正确的方法,最终,在决赛中赢得了冠军。
3.“责任、荣誉、国家”
这三个词是西点军校的校训,高度概括了这所学校的精神。影片的开始,马哈维亚就是一个抱负满满的热血摔跤手,获得过全国摔跤联赛的冠军。一心想为国家争取摔跤金牌的他,阴差阳错只能寄托到两个女儿吉塔和芭比塔上,幸运的是,她俩不负所望,争得了金牌。影片中随处可见热血摔跤手的荣誉意识,而这种荣誉意识也深深扎根于两个女儿的摔跤生涯中,从与男摔跤手决斗不服输,到最后国家级比赛中勇敢地战斗。“责任、荣誉、国家”也体现在高标准、高要求的追求上,“如果你拿了金牌,你就是榜样,而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榜样的”。
“我没有做到的,咱们的孩子会做到。他会为我们的国家,赢得金牌,我们的国旗将会高高挂起,迎风飘扬,记住我的话”。领奖台上,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候,热血的摔跤手才会真正享受到那种“责任、荣誉、国家”的完满感。
4.最终决定你走多远的,必然是自己
如果不是认识到父亲对他们的爱,意识到摔跤对于她们的意义,吉塔和芭比塔绝不会从懒散、反抗父亲的状态转变为自动自发、勤奋刻苦的训练状态;如果不是认识到父亲控制饮食方法的重要性,吉塔也不会重新进行饮食控制;如果不是内心中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任凭多少伟大的父亲、教练都是白搭。因此,吉塔最终选择为了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的人而奋斗,最终超越努力自身,归根结底是因为她选择了成为这样的人。
当然在吉塔成为摔跤手的过程中,父亲是最重要的领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位有远见、有方法的父亲是多么的重要。而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灌输知识,不如说是引导受者走上自我觉醒和自我认同之路。所以,《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
附:豆瓣 《摔跤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