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清平乐·题上卢桥
【南宋】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以豪放派词风著称,作品多抒发爱国激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辛弃疾不仅文学成就卓越,还曾参与抗金斗争,是一位兼具文才与武略的杰出人物。
创作背景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弃疾42岁,由于王蔺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官,归居上饶。此词作于词人闲居上饶时期,主要描写上卢桥一带形势景致,借以生发议论,提醒时人应以世之兴亡为念。
译文
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
赏析
站在桥上,词人以泉水为第一景,赋予了它生动的特质。泉水清澈,奔流迅速,声色形态跃然纸上。词人巧妙地用青山作为背景,衬托出泉水的倔强与乐观,奔腾不息,无论前方是何障碍。接着,词人描绘了上卢桥周围的山水,曲折回旋,清幽秀美,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之美。
下片中,词人由眼前的景致引发深思,从自然景观的变迁联想到人事的沧桑。他猜想上卢桥一带的地理形势可能是城市变迁的结果,用"沧海桑田"的典故作为引子,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迁是常态。词人认为,既然深谷可以变成山陵,闹市可以变为桑田,那么上卢桥一带经历兴衰变化也是可能的。这种由小见大的思考方式,展现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整首词虽是即兴之作,却透露出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写景与兴叹相得益彰,既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词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议论,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词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富含哲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