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新闻报道称济南交警部门将采用人脸识别系统抓拍“中国式过马路”,主要用来整治行人和非机动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的行为。其主要工作流程是这样的:红灯亮起时,如果有行人通过人行横道,将自动启动抓拍,就是记录违规者进入人行道区域及其通过过程,合成四张照片,还配一小段录像。此外,还将把人脸特征抠下来,和省厅的人像采集比对系统进行对接。违法行为人的违法信息将被录入公安交通管理诚信信息平台,公安交警部门还会将当事人交通违法信息函告其工作单位或社区居委会,并通过电视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同步曝光。作为一技术宅,站在个人角度评测一下这一过程。
抓拍录像容易实现,但抓拍人且抠图真的没问题吗?
当前,抓拍和录像是交通监管常用的手段,普遍且容易实现,但人脸特征抠图和识别的技术水平恐怕还未完全达到满足实用的精确度。在理想状态下人脸特征抠图一般不是难事,但大街小巷的路口环境复杂,天气多变,光线强弱不定,再加上闯红灯者的行走身姿不固定(即使是闯红灯也不会对自身交通安全完全不顾,起码有左右环顾车辆的下意识动作)等等情况,就使得人脸抠图这事变的比较困难。举个例子,如果A在一个下着小雨的雾霾天(济南的雾霾还是比较常见且著名的),一边拿着大屏手机护在脸上打电话,一边东张西望地看车辆,一边闯红灯,在这种情况下的得到的人脸特征抠图出来,会不会被被及其误判为B?人脸不是车牌,无法完全固定,也很难出一个上街遮挡面部扣分罚款的规定。
完全依赖机器做人脸特征识别能靠得住吗?
再说一下人脸识别,在很理想的情况下采集到的人脸特征抠图,要和省厅的人像采集比对系统内的人脸进行对比识别,这又对人像采集比对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选且不说济南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假设大街上行走的全是济南固定常住人口,那么省厅的人像采集比对系统内已经存储了所有济南固定常住人口的肖像特征了吗?其次,假设该系统的数据100%全面,那么人像数据的更新频率是怎样的?会不会及时更新?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肖像也会出现判若两人的情况。我曾经用自己的身份证在银行办理业务,三个工作人员围着我分析了半天才确定是本人身份证,而利用该系统的识别肯定少不了人像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那么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来看,是三个银行人员的辨识能力更强还是人像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更强?
若所有技术难题都能解决,人真的就能完全自觉吗?
假设所有的技术和实操难题都已克服,且系统稳定运行,完全正常地监测行人,在这种情况下,违反交通法规的人肯定会减少,但减少的比例不可预期。目前对机动车辆的交通监测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大惩治力度,但还是有车辆出现各种交通违法问题,往少了说1/1000的占比应该是有的。这一场景应用到监测行人,范围很难全面,惩治力度也会减轻很多,这一占比恐怕会大的多的多,也许是1%,也许是1/10,也许是...。
赞同且支持,希望全方位完善和实施
交管部门的这一举措很好,深得民心应该双手赞同,大力支持,希望尽早完善和实施。希望这一消息别仅仅以一个“将”字(济南将采用人脸识别系统中的“将”)给人以希望,接下来却是怀抱希望后的无尽等待。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这一世纪难题,不仅仅需要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的管制,更重要的是全民素质和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一句话:这事不能完全靠技术、靠政府,得靠自身,希望济南的老百姓都能靠得住!!!
本文已入驻快版权“原创作品转载平台”。
如需转载请访问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DFJCC&type=0获得合法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