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WTY。今年七月中旬起,我在联想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实习。这次实习完全是个surprise,去年年末我在联想高校生态产品创新大赛中有幸名列赛区十强,本以为发完奖状奖金就全部结束了,结果今年六月突然得知还有实习机会,打着可以在简历里加一笔的小算盘(划掉)兴冲冲地去了。
首先描述下工作环境。九点半上班,正常工作时长八小时;出入金茂汇的高级写字楼,大会议室坐拥玄武湖风光;如果加班到过了中晚饭点,就到mall里的望湘园或南京大牌档聚餐联络感情;实习生除了面容稚气未脱、脖子上没挂员工卡,表面上和正式员工没什么区别,仿佛真的步入去年热剧《我的前半生》里那种理想化职场,咨询公司/idea碰撞/国际化/讲pre打天下。实习前我对这种光鲜生活不乏向往,如今亲揭面纱,深感自己还是适合闷头做个画图工人。
实习前,我对实习内容的估计离不开“研发部、画图、建模、海报设计”等字眼,实习开始了才知道所在部门是品牌推广部,工作内容则是做活动策划、促销方案等。得知消息略感崩溃,但经过几天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做策划的工作里存在绘制二维&三维效果图等和专业相关的小任务,于是极力争取,终于从实习的第二周开始回归本行,脱离了写活动方案公鸡下蛋的窘境。
初出茅庐的文艺工作者大多能搞创作就不愿搞宣传之类条条框框多的工作,无处不在的文案和平面设计总被轻视。其实,做策划满不是写一个简简单单的“哪些人花多少钱在哪办什么样的活动”,而是:PPT要图文并茂,效果图要包括多组二维图和视频,最后面向领导和同事试讲策划案子要讲演结合。单说与设计相关的工作,就包括设计活动logo、宣传单页、产品拟人化角色图,根据场地做陈列设计布置展柜,并做出场景概念图和概念视频。
和做设计画图一样,做方案也需要多看多练,尽管短短几周以来我对策划方案依然不太感冒,却开始多多留意宣传品。高铁站候车室座椅上大面积的某某贡酒印花、公交地铁的报站广播“某某卫视提醒您本站到站”、私家车后窗的某音贴纸,这些推广项目是如何策划、如何谈成、耗资几何、KPI怎样,我发现凭借实习得来的知识揣摩这些小细节背后的庞大工作量居然有些趣味。职业本不分贵贱,作画作曲写文章,能让观众爱上作品固然显得出创作者的功力;而策划一个周年庆活动,在不算多的经费加持下,让参与者即使败兴而来也能乘兴而归,同样显本事。
营销岗的实习也能引人思考产品设计前后的工序:考虑产品预算,炫酷的曲面、高级的材质、复杂的表面处理工艺是否必要;考虑产品面世和推广,哪些外观亮点会引发一波大卖、哪些限于成本的瑕疵需要掩饰。
实习中最耐人寻味的缺憾是时间安排。其一,比起单打独斗,小组合作受多方牵制,时间点极易拖延:别人负责的上一工序出不来明确的出图要求我就得等,我交给下一工序之后得等着反馈和修改意见,每个工序又都有偷懒磨洋工的人。等掉的时间用来摸鱼,做和工作无关的事,每个人都需要等,加起来全组就浪费了很多时间,于是常需要连续加班,实习的后两周晚上九点放工都不稀奇。其二,实习生组内缺乏管理能力强的组长,整组无时间线,无design freeze,只有一个模糊的deadline,同时大量时间精力被内耗在无休止的同事开会毙方案、领导过堂毙方案上,于是个体积极性渐差,整体工作效率渐低。写策划和做平面设计有个共性,起点低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由于隔三差五更换主管/甲方对接人,方案被down得相当amusing,今天down了也许过几天换个领导又要求捡回来。
另有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深思。做推广方案时我发现,抖音已经上升到了与双微分庭抗礼的地位。年轻力壮的用户群在抖音、微博上浪费了多少精力,在追星、追剧、美妆、吃鸡上消耗了多少脑细胞,我不知应该忧虑还是庆幸,忧虑这样的大学生能扛起几多国事,庆幸要不是炮灰太多,我辈怎能靠努力混口饭吃。初中时思政课本就告诉我们社会进步是螺旋上升式,如今我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回思这句话,想个人的进步大抵是纯粹的上升,纵使际遇难料仕途跌宕也应不乏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思想升格;则社会的时进时退,究竟是半数以下的退步者在抗拒向前走,还是绝大多数人太容易满足因而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