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错落有致以及倒叙
《无声告白》英文名为:<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本书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句话很震撼,有人死了,死亡总是让人敬畏的,也让人好奇。
随后整本书围绕着莉迪亚的死展开,作者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回溯到莉迪亚身处的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莉迪亚的爸爸妈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是如何相识相爱,结婚生子的。
莉迪亚的哥哥在家庭中经历了什么,哥哥在莉迪亚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
莉迪亚的妹妹的童年经历了什么,她知道什么,她渴望什么。
莉迪亚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为什么她自杀了。
以及故事的最后,每个人都获得了救赎和解脱,懂得了一直以来错误发生在哪里,以及如何在现在去纠正错误,重回可以平静和安乐的生活,带着遗憾,带着眷恋,带着希望。
本书结构明快,时间上错落有致,很精美,很有吸引力,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引人入胜。
作者最强的地方在于对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把握,真的是细致入微,让人直接透过文字看到人物的内心最深处,看到人物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呼吸。
作者行文紧凑,不说无关的话,全书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场景,都是为中心服务,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这让读者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不一口气看完简直无法放开这本书。
这本书最精妙最动人心魄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了,它直击内心,一语中的,全书都是高潮,每个地方都精彩绝伦。
2.父母期望与孩子幸福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一个中国人。在幼年随父母冒名顶替已死之人,进入美国,谋得职位。詹姆斯平生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融入大家,和别人一样。可是他的头发是黑的,身边人都是金发,他的眼睛是黑色的,身边人都是蓝色。他害怕自己有口音,他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学校的校工。可是他直到读了哈佛大学,都没有朋友,都没有融入大家,都和别人不一样。
于是他渴望自己的另一半和大家一样,不要与众不同,不要标新立异。
于是,詹姆斯爱上了一个金发碧眼的,表面看起来和大家一样的美国女孩,玛丽琳。
玛丽琳呢?是一个不愿意上家政课,而更愿意上化学课物理课的女孩,她的梦想就是当医生,她要与众不同,她要标新立异。玛丽琳与自己的单亲母亲自然格格不入,因为她母亲希望女儿嫁给一个优秀的哈佛男人,过上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詹姆斯和玛丽琳在他们执念最深的时候相遇,并且彼此并不明白对方的执念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他们的婚姻以及家庭会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是注定的。
詹姆斯最怕自己的孩子步自己的后尘,成为被孤立被嘲笑,没有朋友的人。于是,他要求莉迪亚广泛交友,周末和朋友去看电影,晚上和朋友聊电话,可是莉迪亚并没有朋友。但是莉迪亚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假装跟朋友打电话,假装跟朋友去看电影,其实她只是对着话筒在自言自语,她只是自己出去看电影。
玛丽琳想要与众不同,想要当医生,想要挣脱自己母亲的魔咒:相夫教子。于是,玛丽琳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和期望以及憎恨都放在了莉迪亚的身上,让莉迪亚学物理学化学,把当医生作为梦想,训练莉迪亚,让莉迪亚无止尽的学习,回答问题,莉迪亚一放学就必须马上回家学习,没有交朋友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玛丽琳不知道,莉迪亚不喜欢化学和物理,也不想当医生,她做这一切,只是为了达成母亲的期望,她害怕妈妈再一次离家出走,只要妈妈不再离开,她愿意完成妈妈的任何心愿。
无声告白,一切都错在这个“无声”。玛丽琳不知道詹姆斯想要的是融入大家,詹姆斯也不知道玛丽琳想要的是与众不同。
詹姆斯不知道莉迪亚没有朋友,却还一次次逼她扮演有朋友。玛丽琳不知道莉迪亚不喜欢物理化学和当医生,却还一次次逼她扮演爱学习的乖乖女。
3.关注与忽略
身在这样一个家庭,到底哪一个更不幸?是被过度关注和期待的莉迪亚,还是被忽略的另外两个孩子:内斯和汉娜。
从书中看,作者认为前者更加不幸。因为过度的关注和转嫁的期望亚在莉迪亚身上,太沉重了,令她窒息。而被忽略的内斯,热爱天文和宇宙,考上了哈佛大学。被忽略的汉娜,渴望父母的关注和爱,但是汉娜因为孤独,也练就了观察的本领,洞察一切。
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幸福,这对矛盾是无解的,两者的区分太模糊了,父母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
4.为别人的期望而活与知道自己要什么
书中有一个特别的人物:杰克。他特立独行,不畏人言。一只默默爱着内斯。他不迷茫也不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也不害怕,因为不迷茫所以不恐惧。杰克与莉迪亚一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世界有太多的衡量标准,太多的条条框框。但是最强有力的标准就在心中,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当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无所畏惧的去追求或者守候时,你就变得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