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作者是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Ⅰ》、《大败局Ⅱ》、《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腾讯传》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
2014年开设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超过300万,付费音频会员“每天听见吴晓波”,有超过40万订阅用户。
几乎阅读过吴晓波的所有作品,对中国企业史的了解,吴晓波是名副其实的领路人。本书是继《激荡三十年》后的又一部记录中国企业史的作品,相关内容涉及2008-2018年中国经济活动,这十年也因我处于二十多岁到三十出头的年龄而感触最深。
对于过去十年,作者借用北大教授周其仁提出“水大鱼大”来形容,正是本书的标题。所谓水大,中国经济总量增长2.5倍,人民币规模总量增长3.26倍,外汇储备增加1.5倍,汽车销量增长3倍,电子商务在社会零售额总额中的占比增长13倍,网名数量增长了2.5倍,高铁里程数增长183倍,城市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中产阶层人口数量达到2.25亿等等。
所谓鱼大,《财富》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在互联网及电子消费领域,腾讯的市值增加了15倍,阿里巴巴的市值增加了70倍。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有4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六强;而在传统冰箱、空调和电视机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全球第一等等。
大鱼的出现,造成了大水的激荡,并在鱼群之间形成了新的竞合格局,它同样是让人不安的。过去十年,它既波澜壮阔又是混沌失控,充满了希望又令人疑惑。大水对速度的渴望以及恐惧,大水与其他大水之间的博弈,大水与大鱼之间的适应,以及大鱼与其它大鱼、小鱼之间的冲撞,构成了一幅难以理性静察的壮观景象。
全球化的浪潮高涨整整六十年后的2008年,之后十年全球经济出现两个新特征。其一,互联网经济的技术变革周期结束,托夫勒所定义的“第三次浪潮”谢幕,“杀龙青年”长出龙鳞,成为新的巨龙统治者,信息化革命的推动力日渐式微,而新的产业变革仍在黎明前的黑暗通道之中,全球经济出现了以通货紧缩为共同特点的产业“空窗期”。其二,由美国次贷危机转化而成的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潮汐的走向,“反全球化”成为新的趋势,国际贸易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几乎陷于停滞。
2008年 不确定的开始
中国进出口增速突然“跳水”;
房产销售先跌后涨,出现“反向拐点”;
飞跃集团提出破产申请;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三鹿集团破产;
国美黄光裕被捕;
中信泰富回归央企;
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大面积出现特大暴雪;
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强震;
2009年 V形反弹的代价
企业板开板;
吉利收购沃尔沃;
吴英案开庭;
中国互联网由新闻门户时代向BAT时代转轨;
淘宝商城“双11”交易额突破5200万元;
2010年 超越日本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成为“制造第一大国”;
大规模基建投资致外汇储备激增,房产农副产品价格暴涨;
“富士康十三跳”事件;
国美股权纠纷;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
3Q大战爆发;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5000万人;
“凡客体”流行;
2011 中国要歇菜了吗?
中国高铁路网规模和速度等级跃居世界第一;
国产运动品牌利润暴跌陷入“关店潮”;
百思买退出中国市场;
微信面市;
雷军发布小米手机;
支付宝股权转让风波;
淘宝商城规则变更引起卖家抗议;
O2O带来互联网第三个冲击波,团购公司展开“千团大战”;
2012年 落幕上半场
外贸和内贸增长均陷入停滞,能源和重工领域出现产能过剩;
阿迪达斯关闭中国自有工厂;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华为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线,“自媒体”概念诞生;
“褚橙”成为互联网爆品;
北京暴雨导致79人死亡;
2013年 金钱永不眠
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李嘉诚“跑路”传言甚嚣尘上;
柳传志“在商言商”的言论引发企业家热议;
雷军和董明珠设下“十亿赌局”;
“中国大妈”抄底黄金市场;
互联网掀起“打谣”风潮;
2014年 卷土重来的泡沫
中国成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通“沪港通”业务;
沪深两市股票交易突破一万亿元;
融创收购绿城案破局;
张瑞敏进行海尔组织改革;
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被捕;
罗永浩发布第一款锤子手机;
阿里巴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
互联网打车行业展开“烧钱大战”;
2015年 极端的一年
“两会”民营企业家规模破纪录;
“马桶盖现象”引起争议;
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
6月12日,股市暴跌;
泽熙投资总经理徐翔被捕;
宝万之争爆发;
滴滴快的合并;
O2O领域开始战后重组;
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开业,互联网金融产业热浪袭来;
e租宝等一系列P2P平台被取缔;
贾跃亭发布电视、手机,并宣布即将生产汽车;
2016年 黑天鹅在飞翔
G20峰会举行;
人民币成为第四种储备货币;
“熔断”闹剧;
美的公司收购德国库卡;
直播产业兴起;
共享单车成投资新热门;
大疆无人机实现100亿元销售收入;
百度向人工智能进行战略转向;
曹德旺美国投资建厂引起争议;
魏则西病逝引起舆论对百度和莆田系医院的讨伐;
马云提出“新零售”;
2017年 新中产时代到来
云南白药产权试验轰动全国;
联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万达将部分资产出售给融创和富力;
小米加大地面渠道的建设,走出低迷期;
移动支付普及;
淘宝开出无人超市,新零售业态试水;
“王者荣”开启“全民疯玩”模式;
贾跃亭辞任董事长,乐视更名。
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有重大变革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造成。其一,是制度的创新与勇气,如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90年代末的外向型经济和城市化运动,以及数十年间一直处于徘徊探索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都展现出中国式制度创新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二,是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它绕开了既有的政策和管制制度,从而在一个貌似固化的产业里别开生面,譬如微博、微信对公共舆论和思想市场的促进,以及电子商务对制造、流通、金融业的再造。
在中国渐进式变革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战略性矛盾,有的是从改革开放娘胎里带来,有的则是近十年出现的新景象。
经济增长方式的彷徨: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快速推出四万亿振兴计划,在各国经济体中率先冲出衰退的低谷,而同时也固化了靠投资来振兴经济的路劲依赖,它在日后引起极大争议。在这十年中,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一直难以纾解。
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博弈:中国集权制的治理模式是最富中国特色的制度架构,几乎所有关于市场化的争论均与此有关。
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冲突:中国的制造业长期依赖于成本优势,并形成了“价廉物美”的固有模式。近十年间,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井喷是一个让人措手不及的景象,它对供给侧造成了巨大的错配性压力,转型升级的效率和代价决定了中国产业变革的未来。
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调适: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改变了坚持三十年的“韬光养晦”战略,表现出参与国际事务的极大热情。
世界发生新的动荡和对峙,中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获益国,其处境不无尴尬。“是世界更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需要世界?”这是一个无解却又时常被提及的问题,在这一纠结的背后,体现出了西方世界及周遭各国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到底是什么,这一直是容易引发争论的、让人无不焦虑的话题。透过本部企业史所描述的无数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在缺乏长期性顶层设计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变革的动力来自四个方面。
制度创新--四十年来,恢复及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与作用,一直是中国治理者在持续探索的方向,其间的稚嫩、反复及彷徨,构成了改革的所有戏剧性。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国有资本集团在民营经济中的控制力,这也是制度创新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容忍非均衡--中国改革的非均衡特征和“灰度治理”,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独特秘诀。它包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沿海优先发展、给予外资集团的超国民待遇,甚至还有对环境破坏的长期容忍、对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剥夺,以及民营企业家对现行法律的突破。
规模效应--庞大的人口规模为中国的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红利,这使得每一个产业的进入者都有机会以粗放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核心竞争力。“巨国效应”及规模可能形成的势能,无论是产能、消费力,还是资本能力,往往会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创造新的可能性和模式突变。
技术破壁--相对于制度创新的复杂性,技术的不可逆性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准入性壁垒,从而重构产业范式,并倒逼体制内改革。这一特征在改革前三十年并不突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产业的原有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突破,带来了竞争格局的焕然一新。在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的破壁能力将在更多的领域中持续发酵。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