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事让我们苦苦纠结,那么还是放下心中那份计算,跟随本心去做就好了。
心之所向的事情往往都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左右为难苦苦纠结的。
如果这件事是让你纠结难为的,那不妨跟随自己的心声去走,最起码我们身心一致地活着。
保护我们的心,是我们的责任。而别人的心,由他保护。每一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心负责。一人一世界。
有朋友跟随我一起进入应童老师的课程学习之后,陷入了一个困境中:
感觉自己面对应童老师的学问,活不出来。
但是也因为接触了应童老师的课程,从而深深质疑以往学习的身心灵的冥想打坐等功课的必要性。
于是卡在了活不出应童老师的课程学问,又质疑以往所学的课程功课里面。
两边不到岸,自己又深深陷入以往的低频状态里面,深深感觉自己的差劲和无力。
朋友对我说感觉应童老师的课程有很强的排他性,有点疑惑到底那个才是对的?
我深深看见了好友活在了头脑的编织里面,深深地认同那份编织,在头脑的二元对立里面苦苦地抓取绝对的“对”与“错”了。
其实,当我越来越深入地接触到我们的本质的时候,我越来越发现,其实真相真的很简单。
其实无论是应童老师的课程还是其他身心灵老师的课程,传授的都是“术”的层面的技巧。
所以,如果我们以为学问在老师们的课堂里,这个误会太大了。
其实真正的学问就在生活的点滴里,正如智慧就存在于我们活的每个画面中。课堂的学问只是传授我们看见这些智慧的技巧。
冥想,打坐,跟自己对话,感恩等等数不胜数的各种方法都是为了服务于使我们更加容易够把焦点聚焦在当下,让我们的心活在当下。
所以这里并没有好坏对错,只是技巧,我们每个人选择自己觉得适合自己用,对自己有针对性的技巧去用都是可以的。
这里就像我们平时不舒服去看医生,可以选择西医或中医,目的都是为了疗愈病情,这里并没有那个选项更加好的说法。
应童老师这里很多时候并没有从很多“术”层面去入手,而是直接给心法,让我们直接行动做出来成立事实,并不是表示“术”的技巧就是错误的。
应童老师的学问只是偏向于落地,简单,直指本质。
所以,我们在这里把应童老师的课程没有打坐冥想的功课,理解成为那么这些功课就是不需要的,那么我们自己就抓取成为一个问题了嘛,因为本身两件事是没有关联的,更加不够成对立。
朋友表示自己状态会反复,很难接受自己这样。
其实,我也是在反复中成长的。
看见即可,不要去深入认同问题。看见,然后接纳自己这样,然后放下。然后活当下。
难道说我没有大家的这些烦恼吗?有的。
难道说我不会有嫉妒心吗?有的。
但是我觉察了。然后接纳这样的自己,全然地体验这个情绪这个感受,然后该干嘛干嘛去,活当下。直接把问题穿越了。
你们觉得我很牛逼,好像都没怎么说问题,发现问题,就搞定了自己的所有问题。
其实,那是因为我看见了之后,允许问题存在,接纳那个问题,然后就继续活当下。
因为问题从来不存在,我不抓取,不找方法答案去解决不存在的问题。问题就没有了。
你不断地反复在口中在你内心诉说和强调你的问题,其实你就是焦点放在了你的问题里面,活那个问题了,不接纳你的问题了。
所以留意我们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当我们执着为什么,活那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就是活编织了,活问题里面了。
我想对好友说的是:不断反复承受那份痛苦折磨的你,不断轮回地活在头脑的编织中的你,是因为你拒绝看见和接受你生命的功课:
不活头脑编织,保持觉知,聚焦当下,活当下,承担当下。
你总是无法放下过去,总是用过去来推理现在,总是质疑当下画面的真实,总是拒绝相信和感受当下画面的美,总是活头脑编织将来的那个恐怖情景。
所以,这样的你会在一个又一个你抓取的问题里面不断活那个为什么的体验,直到你成长。
一切的“术”都是为了服务于我们修“道”的。
如果我们总是苦苦执着“术”层面的技巧的好坏对错,如果我们永远懊恼技巧学得不够多,总是追求无限技巧,却不肯花一点时间活当下。
你纵然拿到无限技巧,又如何?
活当下,跟自己的心一起,
就是“道”。
学习,只是获得帮助我们寻道的“技巧”,
只是“术”。
你逐“术”而弃“道”,是本末倒置。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点点破除我们内在限制,帮我们一点点敞开信任自己的力量的过程。
其实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很久的,如果我们知道学习的窍门。
我就是无意间拿到了窍门:
用心,聚焦,敞开,认真,坚持,行动,去听老师的课。
如果无法满足孩子,我会允许她哭闹,就内心平静地在旁边安静地陪伴她就行了。没有问题的。
我接纳她,我依旧爱她如她所是。 静静地陪伴她,温柔地坚持自己的立让孩子理解到,妈妈爱她,只是在这个要求上面,妈妈无法满足。但是妈妈允许她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升起情绪。
静静地陪伴她,温柔地坚持自己的立让孩子理解到,妈妈爱她,只是在这个要求上面,妈妈无法满足。但是妈妈允许她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升起情绪。
孩子很多时候,情绪很快过去了。
其实怎么做都是可以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正确标准”,因为那些都是“术”层面的招数。
跟应童老师学习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在每个当下的画面里面修好我自己内心的“道”才是关键所在。
也就是把焦点放在关注我们自己内在对这件事这个当下这个画面的感觉上面,保持对自己的觉察,带着: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我为我人生的每个当下负100%责任。一切的人和事的意义都是我赋予的。
这样保有觉知去拥抱那个当下,活那个当下,体验那个当下,承担那个当下。保持内心的平和,不抓取成为问题。
那么再去选择如何做,也就只是一个基于自己内在心声的一个选择而已,就不是因为焦虑抗拒压力匮乏而产生的抓取行为
一切都只是一个体验,于我们自己,于孩子她自己。
那么其实就是那句话,我若安好,孩子自会精彩。
我不抓取成为一个问题,孩子也很快会穿越这个问题哈。
为什么此前一直心里不痛快,那是我以为这是别人带回来的问题,殊不知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因为生活改变而引发的失控感、恐惧感,因为自己懒惰,不愿改变而导致身心不合一,导致现实和期待出现了巨大的矛盾。
现在想明白了,心里的郁闷一扫而光。因为我又重新拿回了力量,拿回了生活的主动权,因为我可以改变,选择权在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