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典诗词与现代影视剧相结合以后,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立刻联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行大江南北的香港TVB的武侠剧。在这些武侠剧中,很多古典诗词被编者进行改动以后,产生了十分奇妙的魅力。
而且,很多内地观众在看完这些影视剧以后,也深深地为传统文化的魅力折服了。事实上,正是因为影视剧的完美化用,很多原本在历史上很冷门的诗词一下子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热门诗词。对于这些诗词的原创作者来说,这真是一件千古幸事。
这样的千古幸事,不仅发生在那些原本就很冷门的诗人身上,连那些在历史上一向比较热门的诗人,他们的一些冷门诗作也会因为现代影视剧的化用而变得大火。例如宋代大词人苏轼的一首《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原本很冷门,却因辛夷坞的一部小说而名气大增,火遍大江南北。全词如下: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作为永远的男神,苏轼的很多诗词几乎没有什么冷门与热门之说。但在辛夷坞的长篇都市言情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被搬上屏幕之前,知道此词的人并不多。在小说中,人物张开在毕业聚会上对大家说的一番话就是词中一句,“何日功成名就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
虽然辛夷坞在引用这首词的时候,对词句进行了稍许改动,但是当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以后,这首词的名气大增,一下子火遍大江南北。据载,此词当作于公元1074年的9月。当时,苏轼在新党的攻击下,只能自请外放。他先是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不久,又从杭州调到了山东密州。
而接替当时杭州知州陈襄的,就是苏轼的一位朋友,叫杨桧,字元素。此词就是杨桧送别苏轼时,苏轼写下的一首应酬之作。从词中可以看出,苏轼对杭州是非常依依不舍的。因为在苏轼眼中,杭州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令人庆幸的是,接替他的杨桧人品贵重,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父母官。
所以,词人也对杨桧的人品进行了大力的赞美。同时,也继续展现了其豁达洒脱的性情。词作上片诉离情。首句“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与朋友分别后内心的深深思念之情。密州与杭州相隔天涯,他与朋友也相望渺茫,这种黯然离别之情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忧愁的情绪之中。
可是,一转眼,苏轼豁达豪放的本性就显露了出来。“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在后人眼中,苏轼是一个不慕功名的人。然而当时的词人才30出头,正是年轻有为希望为国出力之时,这种对功名的渴望自然无可厚非。但不同于一般人的是,他在乎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功成名就后的那种坦荡与舒畅。
在所有中国人心中,背井离乡数十载,如果能够功成名就衣锦而还,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但词人此时设想的不是功成名就时的荣耀,而是能够与朋友畅快轻松地坐在一起,纵情饮酒,将逝去的岁月补回来。这里面的情绪既有不舍,又有思念,更有一番豁达与豪迈。
而后,词作下片劝慰友人。过片“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2句,诗人故作豪迈之语,将万千离别之情化在这一杯一杯的酒中,无比矛盾中尽显诗人的豪迈洒脱本性。之后,“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了一幅凄凄清素的送归图。
此时灯火已残,夜色已深,词人与朋友独行月下,浓浓的离别愁绪笼罩在二人心中。临别在即,词人真的不知道还要说什么话来安慰朋友。因为他自己此时的心中也早已感慨万千。放眼周围,真是连灯火也让人感到无比凄冷。痛饮到最后,此人无比心酸而又庆幸地说道:“堕泪羊公却姓杨”。
在这一句中,词人运用了一个典故: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去世后,因为他曾经镇守过荆襄一带,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为他修建了一座墓碑。每逢时节,人们都会去祭拜他,睹碑思情,莫不流泪。因此,这个碑被后人叫做“堕泪碑”。
在苏轼的心中,朋友杨桧不仅人品贵重,而且能力极强,一定会像当年的羊祜一样,鞠躬尽瘁,爱护杭州的老百姓。从中,既可以见二人的友谊之深,也加重了词作的离别之情。词人与朋友流着泪依依惜别,诉不尽的深情,说不完的思念,道不尽的感慨。这样的词作真挚动人,真是一首即席离别的佳作。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