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大经典,读来读去,理来理去,发现实质上都是在说一个至快乐至幸福的秘诀,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这个秘诀的全部实操要领,就三个字:养习惯!
这话从何说起?咱逐一分析一下,便了了分明。
明德,就是光明之德,就是宇宙大道,就是关乎宇宙、社会、人生、个体心理的规律,就是天理,天道,就是我们顺之则旺、逆之则衰的准则。
规律是铁,谁碰谁流血嘛。
明明德,就是认知、顺应与运用规律。
认知倒是很简单,我们从小到大,认知了几箩筐的道理与规律,可就如同“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光认知这些规律,并不能使我们的操作系统更新升级,并不能使我们过得更好!
那应该咋办?很好办,就是富兰克林的法子,把这些明德经过刻意练习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习惯,包括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与行为习惯!这些好习惯,对外自觉自发地表现出来,就是美好的品质,就是精湛的技能,就是健康的体魄,就是平和的心智,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就是这个意思,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天道一致,即是弘道,即是仁德,即是自新与进化。
所以,明明德的实操要领,就是将天道内化为自己的习惯,让自己安住良习中,远离兽性的原始本能与基因的自私本性,依道而行,点滴积累,自新进化,廓然大公。
亲民,朱熹说是新民(帮民众自新进化),王阳明说是亲民(亲近民众),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亲近民众是为了让民众过得更好,而要让民众过得更好,就得帮民众自新进化,革新其操作系统,升级其心智,同样远离兽性的原始本能与基因的自私本性,依道而行,点滴积累,自新进化,走向幸福。
那具体怎么做才能帮民众自新进化呢?还是养习惯!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已将明明德内化为习惯,那就自告奋勇做良习培育的导师和教练,教民众认知规律,弘扬规律,将规律刻意练习内化为个人习惯。
止于至善,就是说通过将明明德内化为习惯,使得自己与民众都自新进化,心智成熟,良知光明,依道而行,洒落自得,随心所欲不逾矩,怎么活都是快乐与幸福。
实际上,千道理,万道理,养习惯才是硬道理!
如果不把道理与规律内化为个人习惯,则这些道理与规律只是天边的云朵,只是头脑中的概念,都是不带勺子的心灵鸡汤,看着高大上,实际对自己的人生没什么价值。
譬如,天天锻炼身体好,少吃多动身材好,干净整洁精神爽,勤读好书心智高,孝悌慈信家和睦,多挣少花日子润,爱人者人恒爱之,谦受益满招损,人不立志万事休,等等等等,都是明德。但如果咱不明明德,不去躬身践行这些明德,不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习惯,仅仅偶尔为之,或从不力行,那这些明德,就仅仅只是假大空的道理而已,只是心灵鸡汤而已,知道的再多,又有何用?
非但儒学如此,教人实操养习惯!其他学问也同样如此,学佛先练打坐,学道先练静修,一步一步地改变学习者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行为习惯,升级其生命操作系统,直至自新进化为一个全新的人。
你想想看么,一个嫩兮兮的娃子,经过十载学习,成为君子、禅师、道士,究竟是哪里发生了改变呢?习惯而已!是思维习惯变了,语言习惯变了,行为习惯变了!
非但儒释道如此,可以说古往今来所有经典学问与书籍,都是在教人养好习惯,养新习惯,养合乎宇宙大道客观规律的习惯,以新习惯替代旧习惯,以好习惯替代坏习惯,与天理同行,与规律共舞,自新进化,臻于完善。
真正能塑造人的,是知行合一的习惯,不是知而不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