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学会对失眠者的心理教育及相关内容;(2)咨询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的目的是什么?
睡眠感丧失病人自诉整夜不睡,而爱人说到头就睡而且打鼾。
回顾性失眠:病人回顾睡眠时间与实际睡眠时间之差。
失眠属于心理生理障碍。症状:焦虑和抑郁。求助者往往自诉“失眠”,而咨询师看到的是情绪。情况往往是,焦虑,不是“失眠”导致,是对待“失眠”态度导致。
首先给来访者一些关于睡眠的常识:
1.平均每天睡眠多于8小时的长睡者、少于7小时的短睡者、介于7-8小时之间的中睡者,大约各占人口的1/3。
2.有研究发现,短睡者效率高,精力充沛,积极进取,而长睡者有较多精神苦恼,信心和干劲较差。
3.长睡者和短睡者在人格上没有显著差异,迄今还没有一个报告说明长睡者优于短睡者,因此我们不必羡慕那些会睡觉的人,也无需为自己的睡眠少而担心。
之后,我会告诉求助者一个叫“最低睡眠需要”(minimum sleep requirement, MSR)专业名词,而且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由于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睡眠也是一种生理需要,我就会以食和色作比,比如说:
“人和人的饭量不一样大,有人一天吃10个馒头才刚刚饱,而有人可能只需要1个就可以了;睡眠也是一样,有人每天10个小时都少了,而有人可能少于5个小时照样精力旺盛,睡多了反倒昏昏沉沉。”
——李克富
用类比的方法将“每个人最低睡眠需要不同”的理念或事实‘’强行植入”来访者心中,是为了改变对方对于“失眠”的认知,减轻焦虑。睡不着——焦虑——更进一步的睡不着——更严重的焦虑,通过改变认知,扰动这种恶性循环。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个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二是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三是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
这只是第一步,失眠原因很多。改变来访者对失眠得态度后,再与对方一道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做进一步探讨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