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崩不崩?你觉得中国房价会崩盘么?

来源:知乎

导语

尽管相关人士是绝对不会承认房地产业绑架了中国经济。但每个人都明确感觉到:房地产已经死死地绑住了自己——没买房的,只想尽快买一套自己的房子,买了房的要么在咬紧牙关还房贷,要么在想着卖掉买更好的,要么就背着“几套房”的巨大光环耀武扬威又无所事事。

好像我们这么勤劳吃苦的一个民族,突然很悲哀地被一个房子消磨掉所有的精气神

你觉得房价会跌么?我们看看全国各地网友的看法,看完,真的感觉胆寒!

为什么?因为房价崩不崩,首先我们的心理、精神已经被房价压崩溃了!

1、本人在4线城市。16年房价均价3500-4000。17年碧桂园进入,6300起步,认筹那天真的很多人,我也去留了号码,但是没有置业顾问理我。大概是真的不愁卖。18年,碧桂园一口气开了三个楼盘,9000起。其他本地楼盘7000起。我的电话被碧桂园打爆,上周末我去其他楼盘看房,刚出售楼部,就有在外面蹲点的碧桂园的置业顾问拦住我,让我去他们楼盘看看。昨天,碧桂园置业顾问居然来我单位扫楼……

我想,大概是卖不动了吧。

2、房价会不会奔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很多人已经不再甘心当接盘侠了。

几年前,我从一家银行跳槽到深圳一家银行的总行,当时由于注意力在换工作上,没有太注意房价。

不太巧的是,当我完成工作调动后,深圳的房价,比一年前差不多翻倍了。

说老实话,以我的收入和积蓄,就是深圳暴涨后的房价,买个两房依然是可以做到的,况且,作为银行,单位还有极低利息的贷款支持员工。

但是凭什么?凭什么我要拿几百万的积蓄和基本上985的工作强度去拼搏一套房子(9点到晚上8点,一周五天)。凭什么因为我晚来了几年,就要拿翻倍的工资去过比我收入低一半的人还要节俭的生活。

况且,现在的深圳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深圳,每天交通堵的要死,地铁挤的要死,周末公园里面都是人,现在平时傍晚时间大梅沙的人比以前周六的上午还多,而且由于房价暴涨,很多餐饮服务行业不是关店就是服务下滑,原来普遍优于大陆的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也没有了。

说实话,对于我这个层面,刚刚不给知乎拖后腿的人来说,现在一线城市的性价比已经开始下降。

相反,现在大陆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开始显现,创业环境也变的更好,由于年轻人的回流,社会的服务水平和文化娱乐的丰富程度也在提高。

于是我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又离开了深圳,回到了家乡,收入下降不多,单位时间的劳动报酬也基本相当,房子早几年就买了,就掏了个装修费。

工作上,现在不用挤地铁,上班不用打卡,虽然也会加班,但时间可以自己自由安排。

最重要的是,没有几百万的房贷压着,我可以想想有些什么好的机会可以把握,而不是下个月又得还2-3万块的房贷了。

我想,我只是千万个人中的一个,还有很多人,也因为高房价,不得不离开深圳。

深圳今天高房价的支撑面,源于互联网和电子技术等产业的大爆发,而这个爆发的源头,是十五到二十年前,深圳由于不以学历论英雄,吸引了大量学历普通但实际优秀人才来到了深圳,当年20多岁,现在40多岁的这批人,不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就是创新企业的台柱,这些人的存在,给深圳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成就了深圳今天的高房价。

但今天的深圳,已经用高房价阻断了大部分优秀人才的进入通道,我已经清楚的看到,深圳的今天的人才断层,必然会导致未来某一时段的经济下滑。

你看,今天上海为啥没有大型互联企业,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在几个一线城市中,它的房价上涨的最早最快,很早就没有创业的土壤了。

我非常同意高赞答案所说的房价是“进城税”的说法,说实话,我去深圳的时候,本来也是打算缴纳上一笔300万-400万的进城税的,但问题是现在的房价太黑了,这个税变成了500万-600万。

那对不起,老子一分钱都不交了,我走还不行吗,到总行工作的平台虽好,也不要了。

你看,本来一平米4万的房价,我妥妥的当接盘侠的,结果人家涨到7万了,结果就我这样一个接盘侠就流失了。

听深圳分行的人说,现在的房贷业务量从高峰期的每天近千笔,下降到每天几十笔,不知道是限购限贷主动锁盘的功效,还是我这样的接盘侠流失的后果。

估计都有。

有朋友说深圳有人走还有人来,不错,但得看走的是那些人,来的是那些人。

碰巧去年我给一家上海的公司兼职技术顾问,远程办公,定期出差过去,也了解他们的人员构成。

一种是四十以上早年买了房的,基本都是管理层,还有一种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人家就是来上海赚几年经验,然后回家。

三十多岁的只有两个人,都是上海本地人,但人家生活压力不大,后来因为加班多,上班地方离家远,俩人都离职了。

然后这个公司全职的人里面,除了boss自己,没有30岁-40岁的了。

你也可以说这家公司是个例,但我接到的猎头的电话,大部分也是一线城市的,照理说二线这几年发展最快,应该最缺人才对。

其实房价坑的最厉害的人,恰恰是靠个人奋斗去改变命运的那些人:

07年那会的时候,偶尔听说过某亲戚,某熟人拿出积蓄,给孩子在北京、上海买了房这样的事情。

一般来说,当时这种家庭,在政府基本得是个处长级别的,要么就是电力、电信、银行这样的传统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企业里面的主任或者中层领导,而双职工中另外一个至少得工作收入非常稳定(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垄断国企),才有条件支持孩子在一线城市买房。

最近几年,由于反腐、垄断国企的效益的下滑,这样的例子逐渐少了,听到的都是某开发商老板,给女儿在香港买了房;某做生意的亲戚,给儿子在欧洲买了房子;某银行行长给子女在美国买了房子;某集团的领导,在杭州、苏州买了房。

一线还在1-2万的时候,买房的是相对有钱的这些人,现在一线7-8万了,1.5线都4-5万了,有钱人反而去海外了,去二线了;苦哈哈的打工的,反而在“上车、上车、上车”的催促和焦虑中,去咬着牙买了1线,1.5线的房产。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1线,1.5线高企的房价,坑的最厉害的恰恰是家里在县城,农村这种回去的话没有平台,二三线又没有资源和社会关系,出国的话家底又不够厚的这些人。

为什么最近突然出现了佛系青年,因为我赚10块你剥削5块,我赚100你剥削80,我赚1000你居然要剥削950,算了,老子不干了,也不生孩子了,看你剥削谁去。

3、参考海南。。。。

先去库存,让你涨,目的是让接盘侠把烂摊子收了。。。。

然后锁死,让你卖不出去,新买房的五年不准卖,发展特区经济。。。

横盘就是把钱锁箱子,这钱不涨,但要还完,还有利息。。。

银行活了,地方恢复经济。。。

4、作为一个出生在大城市的市民说两句,毕竟中国几十年来“进城税”变迁的亲身感受还是颇多。是的,不好意思,中国的房价的本质意义就是“进城税”。现在城市的各种福利,基本都和房屋做了捆绑,其效果甚至大过了户籍。例如,就我所知,公立学校的学位,户籍在不在学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区有房子。

在北朝鲜,平壤市民的身份是一种优越地位,朝鲜向平壤市民发放“市民证”,向地方居民发放普通的“公民证”,待遇的差异直接体现在身份证上。而平壤市民的身份是一种可以作为奖品。如果“市民证”需要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那么某种意义上也是有“价钱”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户口就是一种奖励,大城市户口则是奖励中的奖励。如果属于农业户口,你要跳过农门,需要高考考取大中专院校(干部身份),一般这样可以进城了。除此以外,还有就是参军,参军并成为干部以后转业,一般是可以解决城市户口的。

因此,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户口属于“非卖品”,如果自身的努力可以标注一个价钱,也可以说是有价钱的。

再后来,改革开放最初的一些年。中国开始了城镇化的进程,于是中国有段时间大中小城市(包括城镇)的户口开始开始可以明码标价的购买了,例如:1994年2月,上海市的《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写到:“在上海投资人民币100万元(或美元20万元)及以上、或购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或在上海有固定住所及合法稳定工作者均可申请上海市蓝印户口,持蓝印户口一定期限后可转为常住户口”。

其实那个年代是将城市福利以及权利和户籍做了捆绑,从几千块起可以进小镇,到几十万进上海,都是指向户籍。

而最近二十年来,随着户籍本身的越来越不值钱,实际买房的即可带来进城福利的权重越来越大。我们不妨看看上海市公立学校入学的政策:“基本上,等人户一致的儿童都安排完入学后,各区会统计人户分离的学生情况,一般是统计各公办校分别还有多少剩余名额,再根据人户分离学生实际居住地的地址,分配相对就近的学校。”摘自《上海幼升小“人户一致”和“人户分离”详细讲解-上海搜狐焦点》。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你有本地户口和本地的房子,且都在一个地址,你是最先安排的,然后如果你没有本地户口,但是你有本地的房子,你还是会被安排入学的。

尽管佶屈聱牙,总的来说可以看出学区本地户籍已经学生变成入学的非必要条件,本地的房子才是。

也就是说,现在的地方政府通过实际的非常具体的可操作政策的调整,已经完成了本地户籍价值的贬值和房产证价值的提升。更何况拥有本地房产可以随时方便的拥有本地户籍,而拥有本地户籍并不会很轻松的拥有本地房产。于是乎——全国20多个城市加入“人才争夺战”政策优惠前所未有。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人才争夺战各大城市都是将“本地户籍”当作可以奉送的见面礼,盖因户籍本身的价值已经损失大半了,这些城市将大学毕业生的户籍转到本地,怎么会担心你跑掉?最关键的是,真实的城市福利是和房子捆绑的,而不是户籍,这些毕业生未来还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的前来买房,即缴纳“进城费”。这就是各地方政府的布局。

可能现阶段也就是北京上海深圳不那么愁人口的增长,而其余地方政府已经预见到“放开二孩”的政策不会给未来的人口带来改善,于是开展了年轻人口的争夺。

回到问题,“您觉得中国房价会崩吗?”

如果不理解疯涨的理由,如何思考是否会崩盘。我的观点是,当今的房价最大的价值其实就是“进城费”。而早已经是本地市民并拥有本地房产的人即使购买再多的本地楼房也是无法对进城费购买的权力进行“行权”的。那么他收藏房屋还是最终要买给需要“进城”的城外人。

一套100万的房子,一年也就租个3、4万,这还是没有空房的基础上出租,这样的租售比,不过是一个定期存款利息,如果考虑到房子的使用折旧,现在的房子是最不值得投资的资产。租房不能行权,所以租房也不能释放房屋的全部价值,如果居住价值属于100万价值中30万的价值部分,从经济学来看,其实中国的租售比是合理的,甚至是丰厚的租金回报。问题是,每增加一个买房者,就会消灭一个租房者。

所以,房价崩盘的第一个可能就是——大家都进城并缴纳进城费了。

因为我前面说了,租房不能行权,也就是地方政府规定了,进城费只能一次性缴纳,不允许分批缴纳进城费。尽管中央政府总是高呼“租售同权”,但是这需要地方政府的具体操作层的政策去落实这个“租售同权”。至于未来效果如何,只能说是有待观察吧。

因此,房价崩盘的第二个可能就是——真正意义的租售同权。

中国的进城费,从最初的直接购买户口,到现在直接购买住房,也许未来会从购买住房改变为新的进城费项目。比如美国这样的国家,进城费可以说是在当地纳税(包括房产税)。如果中国未来,按照家庭单位纳税的制度成了,一个家庭对地方的贡献直接用每年的纳税来计算,各种福利,比如医疗、养老、读书等也是通过纳税来购买,那么地方政府支持房价在高位的动机就大部分消失了。

房价崩盘的第三个可能就是——进城费的项目不再是买房了。

为什么大家都想去北京?因为它有全国最好的大学、医院、工资……在买家眼中,这是1000万的进城费自然有1000万的价值。如果有一天,这个价值不存在了,比如,全国高考的省线被取消了,全国都做一套卷子,清华和北大在全国用同一个分数线录取新生。比如全国统筹医保,全国统筹养老,户籍完全实现自由迁徙……

也就是1000万的进城费但是它的价值只有10万甚至更低,还是会导致房价崩盘。也就是进城费缴纳得没有价值了。

至于有人从资金层面分析房价飞涨,有人从城市地产的商业价值分析,我认为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必须将中国房地产价格看作“进城费”来理解——这也是中国的非住宅的商业地产并没有住宅那么火爆的原因。

比如我们说住宅的商业价值,难道今天住在市中心的中心真的是很宜居的地方?开窗见雾霾;开车无地停;购物有快递;吃饭还贼贵……按照现代化城市趋势,城市中心应该渐渐开始居住那些没有能力离开市区的贫民才是。

5、先讲结论:崩不崩就不知道,但韭菜、接盘侠已经有心无力了,没有买家,楼市要么冻结,要么崩。

答主小时候有个节目叫《百万富翁》,是一个答完十条题目就能获得一百万的游戏,在那时百万,是实实在在的富翁,这个节目是甚么古老的节目吗?不是的,是一个2000到2004年的节目

也就是说,在十多年前的香港,身家有百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人的储蓄都是四十到六十万左右,而对应这个,那些年一般房子就是150到200万不等,首付也就是四十到六十万左右。

而现在,除了某些非常小的单位,一般40平的房子叫价400-500万,首付要100万(2成),计上其他开支(印花税、律师经纪费用、装修),买房子要150万。

Emmm………而居民手上的储蓄,其实还是那个数字,可能我的圈子弱,在我身边有100-150万现金的人,一位都没有。

在这十年间买楼的朋友,可以说越买越小,越买越远,在2010-2012年,香港房子还是200万上下,我有位朋友尽管吃力点,咬一咬牙还是能买近市区的楼盘,2013-14年,我有位朋友要买屯门三十多年楼龄的居屋,换成大家容易理解的,就是五环以外的老破小,而2015年后,就只有一位买了20平的超小单位,20平有多小?稍小于七人车的车位。

所以吗,韭菜真是有心无力了,钱就是那么多,而今天的首付等同于十年前楼价,六个钱包加起来还远远低于首付,楼市会不会崩?没有韭菜买房子,楼市要么冻结,要么崩。

6、我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写一个侧面。08年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入深圳某银行信贷岗位工作,赶上了房产低潮的尾巴。为什么说尾巴呢,因为四万亿的货币传导机制在09年初在市场上就已经起作用,房价和成交量见底反弹了。那我就说一下,我看到的这个尾巴的情形:

1.大量的中介关店或倒闭。这二者有区别。关店是连锁的品牌中介收缩。倒闭是小中介倒闭。

2.跳楼,绿化带里发现脑袋,残肢的新闻不绝于耳。伴随房贷不良率上升,断供。

3.09年春节后路上车辆恢复往常比往年晚了一周。

4.我每天除了一些日常案头工作实在不知道该干嘛,只剩下逛天涯,上猫扑,大茶缸子泡铁观音,喝到胃粘膜损伤。

什么叫萧条,很多人不知道。深圳中介平常有多热闹?一开始,你在门口驻足就会有人接待,套近乎。慢慢的,中介都不怎么管你了。他们已经习惯了每个人都只看不买。再然后,我熟悉的铺面一个个拉闸,关门,甚至被纠纷的客户泼油漆。关于深圳房价下跌了多少,众说不一。以我个人工作有限的观察,三到四成。当然个案不一。

请注意,以我一个非常熟悉的二手楼盘为样本,下跌前1.8-2万。最低1.05-1.2万。现在6万。至于国家社会,经济基本面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提一点,08年本科毕业的,是04年参加高考的。04年貌似高考人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房价会不会崩我不知道。现在朝中操盘有高人。可惜大船惯性太大了,只能做个裱糊匠修修补补。

房产关乎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很多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对房产的观点,研究,都似是而非。

房价,只是诸多经济逻辑最终的表现。很多人分析某一地房价时,总爱说,基本面如何,非常详细的分析区位因素等等。其实这只能在抽象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做横向比较才适用。比如你抛开经济周期,信贷周期不谈,单纯讲同样的资本如何选择最大的最安全的回报,才能这么比。价格是船,货币才是水。

还有的分析土地,就更扯淡。我国啥时候成私有制了?土地供应多少不都是地方政府说了算吗?现在懂了吧。国土不缺地,但缺经批准能建房的地,而你缺房。垄断下,为什么不把你榨干一点?

另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货币发行多了,用楼市吸纳货币洪水。这看起来好像很专业,其实刚好搞反了。完全不了解货币发行机制。说货币发多了。请问如何发多了?直接印刷给你了吗?简略的讲,货币发型机制在走以美元为錨到以地产为錨。过去贸易顺差大。进来多少美元,兑换成多少人民币。主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减少货币发行的波动。顺差的量小了,或者速度跟不上了,那货币需求的缺口怎么补?发放贷款,本身就是一种货币投放。贷款给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划给开发商了啊。开发商拿去支付地价,税费,人工,材料了啊。地价和税费政府拿走了,人工就成了别人的工资拿去生活了啊。材料费就变成各种建材工厂的营业收入了啊一层层循环下去。

这一段稍微啰嗦的点,但是必要的。那么现在看房价。房价上涨,有百利而只有一害。看起来有点荒谬。土地出让金上去了,税上去了,政府拿来应付越来越大的开支和债务了。房价上去了六个钱包都掏出来了,后续的装修家居家电消费,经济就活起来了多好啊。中国人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储蓄率那么高。这下抓住大家的痛点了。唯一遭殃的就是屁民。今天不买,明天让你哭。明天不买后天让你哭。因为08之后我们就已经是债务经济了。靠扩大债务维持增速。为啥只能扩大债务?因为老外的需求断崖了啊。次贷危机搞穷他们了。我们就是靠赚老外的钱才发展的啊。如果不维持经济增速,大热天突然进空调房,身体受不了啊。

那么房价的是不是永远涨呢?还是有天花板的。一个外部一个内部。外部就是加息周期。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没看见美联储加几次息,外储蹭蹭的掉吗?李超人土地项目大甩卖啊。(其实外部息还是低于内部息,但资本的流动是个综合考虑,安全性也是考量因素。内外息差低于一个正常值就会有国际资本流动)。所以我们房贷利率也上浮了。我们不联动资本跑的更厉害。内部因素就是屁民的支付能力。一万块收入两千房贷轻轻松松,四千房贷小康生活,六千房贷腰杆压弯,八千房贷去开滴滴。七折利率眉毛笑弯,九折利率我看还行,上浮一成少下馆子,上浮三成跺脚骂娘。那么问题来了。支付上限是多少?都还月供了消费怎么办?消费没了服务业的收入怎么办?服务业干不下去了就业人口去建设新农村吗?

这内外两个天花板,最终决定了啥时候game over。你总不能月入一万月供一万三吧。没事的。还有六个钱包。

现在回到我最初的回答。朝中有高人。这你得服。你仔细去分析所有的政策,就会跪服,这脑子咋这么好使呢。

限购:保障买房的都是万年扛鼎饿肚子都不断供的刚需。

限贷:挡住投机的,银行风险小。

限价:开发商利润也榨尽,成本六千许你卖七千。别垮了别烂尾。够你吃饭。

限售:房价上涨的好处不能让二手房东卖房套现移民抢走了。通通买一手房,都到我的碗里来。这种玩法,你往哪里走?除了留给你的路,只要你对住房有需求,你就无路可走。

那现在走到哪一步了呢?一线涨完一线冻,二线涨玩二线冻。三线四线正高潮,五线县镇翘首盼。之后怎么办?感谢大家为国家做的贡献。经济抗不抗的住?这没啥好纠结的。今天死和明天死你选哪个?活一天是一天,万一峰回路转了呢。反正迟早都会死。

最后关于会不会崩。其实崩这个事,就只会出现在自由市场经济下。你见过计划经济啥玩意崩了吗?没看见现在买房都要“房票”呢。崩是不会崩的,这辈子都不会崩的。只有自由交易的市场才能形成真实的价格。房子一买,三年五年限售,都进不了市场你哪有价格?但是你心理还是有安慰的。你看,挂牌六百万呢。我房子值六百万。只要信念在,你就不会卖。信念不在了,我还没资格卖。只要有需求,我就可以把这个“伪市场”的篱笆越扎越小。小到用一套的成交价格支撑一百套的内心价格。以这个套路,还能且玩些年。

再往远想,怎么办?母鸡啊。要深刻理解那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啊。

伟大民族的精气神,不应该被这样绞杀

中华民族,世界最古老、最聪明、最具勤劳坚韧性格的民族,在人类史上的几千年里,我们始终雄踞世界东方,创造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民族经济科学成就,长期占据全球超过一半的GDP

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是更加昂扬、奋进、勤劳地迈入民族复兴新阶段的,这个时候,我们却所有人忽然都丢掉了梦想、丢掉了精气神,所有人都在围着一套房子赚,我们再也不依靠智慧,而只是依靠卖土地买土地来发展经济。

我们甚至对结婚、生孩子都失去了兴趣——多子多福、多生育一直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亘古绵延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眼看着自己都生活的这么累、这么绝望,我们再也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了多大的期望和兴趣。

房价崩溃不崩溃,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看看周围,看看自己,不难发现实体经济已经崩溃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正在崩溃——因为我们无论多努力,赚的钱都是房租,我们无论多么努力奋斗,依然永远追不上拆迁户单纯因为命好带来的巨大优越。

房价,崩溃的其实是我们民族的精气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69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9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9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9评论 3 4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3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1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9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41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