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小组活动除了能让学生习得学科知识外,还能培养学生育人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且对于帮助教师照顾到更多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进行这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厘清目标,关注相关细节,方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需要厘清小组活动有哪些?文中给出的答案包括三类——小组讨论、小组对话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又应该如何开展呢?小组合作的目的性较强,如何让小组合作更加高效,避免形式化,需要明确以下五个方面。
1.明确学习方式的先后。教师出示问题后,首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实践活动经验,主动探索答案,这样,即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先自主、后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颠倒。
2.明确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要留给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或结果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或一种见解臣服于另一种见解,或一种思想被另一种思想所取代,待表达结果中出现意见分歧,双方争锋相对、剑拔弩张时,小组合作交流才闪亮登场。总结起来,小组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之后,当原有问题的答案出现分歧,并且集中到“点”时,才可以使用,不能为了小组活动而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同时,在开始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在交流的时间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强调。
3.明确分工。目标明确了,接下来需要明确的是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容易出现“伪合作”和“伪交流”现象,有的是一言堂,有的是七嘴八舌,有的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做,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通过对小组成员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得以解决。具体角色分工有:①主持人(或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提醒,一个好的主持人就是一个好小组(篇幅原因,不再阐述),交流时,“跑题”是常见问题之一,主持人要把控全局、适时引导成员在“点”处讨论;②纪律员:一个高效的组织体需要纪律做保障,交流时,要确保所有成员集中精力参与其中,不做无关事宜;③记录员:能准确、简要记录每个成员的观点或意见,对记录员是个考验;④时间控制员:根据组内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结合老师要求的小组活动时间,合理控制好每个成员发表观点的时间;⑤主述员:这个成员很重要,需要具备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强,不能出现小组展示时,表达的是个人观点,而非集体的结论,同时声音要洪亮、肢体语言要丰富、思维要清晰等。角色的分工,可根据班级和学情的不同做适当调整,可一人担任多个角色,也可增加其它不同角色。有了明确分工,做到权责清晰,就实现了活动时“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目标,但想实现“人人会干事、事事都出彩”,还需要教师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
4.明确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要组织部分小组进行展示,展示时,教师要对展示时间和其它事项(如站姿、声音、表述的逻辑性等)有明确的要求,鼓励除主述员外,让更多的小组成员也参与到展示中。
5.明确评价方式。在评价小组表现时,采用组间互评或教师点评的方式,除评价内容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小组合作的默契度、表述的逻辑性、精神面貌等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要用到优秀小组的评选中,起到激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