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接受自己到什麼程度?
我們活在世上,便會不斷地對生命中遇到的各種事物做出反應。
遇見安靜可愛的小孩,也許心中感到平和。
蝴蝶飛過身旁,感覺受到祝福。
不經意看見街上小貓,心中感到一絲興奮。
爬山的時候看到一條蛇,驚恐、害怕。
眼前爬出一隻蟑螂,厭惡、慌張。
想起已過世的親人,自責、感傷。
想到未來度假行程,開心、期待。
想到過去發生的蠢事,後悔、生氣。
看到喜愛的物品,想趕快擁有。
孩子受傷,母親感到心疼、擔憂。
面對別人的優秀,嫉妒、羨慕。
被上司責備,委屈、自尊受損。
遭人扯後腿,內心憤恨,伺機報復。
摯愛消逝,失落悲慟。
我們感到舒服的情緒很容易表達出來,因為社會機制比較傾向接受它們的存在。
那些不舒服的情緒:驚恐、厭惡、生氣、後悔、擔憂、嫉妒、憤恨,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經常學到將情緒隱惡揚善。
教育體制、長輩、勵志書籍告訴我們:不要去嫉妒別人、不應該生氣、不要活在過去、停止悲痛趕快站起來。
負面卻很很常的情緒長久受到過濾、壓抑與評判。
問問你自己,有多久沒有好好地哭出來了?人生到二十歲應該也有好幾次機會是需要哭泣的,那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累積了更多更多的東西在心裡,更應該要清理發洩好幾次的,但是我們有好好的哭嗎?
還是只要有情緒波動的時候,就會有親人朋友告訴你:「你想太多了,可以不要這麼情緒化嗎?理智一點吧?」
因為大家已經不太習慣如何去面對那些情緒,他們不知所措,因此也就希望你盡量保持平和以免困擾。
我們長久被教導要去否定那些不舒服的情緒,很少有機會去和它們相處、去看清楚它們是誰。但是「拒絕帶來偏執」,拒絕自己的某些情緒,它們反而會更有力地存在,甚至透過身體的各種不舒服來讓我們知道。
不舒服的情緒有存在的必要。
我們需要一些害怕讓我們面對危險的時候能更警醒。
我們需要一點嫉妒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需要一些失落去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
我們需要一點生氣好更加掌握人我之間的界線。
接受自己舒服的情緒,也要接受自己不舒服的情緒,去感覺它們,把它們說出來、寫出來、唱出來、跳出來。去接納他們、承認他們,給他們一條出路。給自己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