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后,连续两个月没下雨的淮北地区,却突然下起了暴雨,哗哗的大雨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停下。在城市里,人们感到舒适凉爽,干燥的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让人们忍不住想多呼吸两口。但在农村,农民们却不得不发起愁来,因为这时恰逢小麦收割。原本只需再等两天,麦子便能收割完毕,只是这雨打破了人们的期许与计划。有些人,不得不提前收割,有些人只能看着倒伏的麦田,无能为力……
我趁着放假,回了趟家。此时家里的小麦已经收割完了,一堆堆的青麦仁还没有变黄,就已经被收割下来。虽说损失蛮大,但这时的青麦仁做粥是最好吃的。麦仁粥是我童年的回忆,每逢麦子快成熟时,家人都会割一点回来,然后熬粥喝。只是这次,是全部割了下来。听家人说,今年小麦减产严重,往年亩产七八百斤,今年只有五六百斤。虽然种田赚不了钱,但上一辈的人,似乎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不愿让地荒着。因为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我在村里随便转转也看不到几个年轻人,但自建房多得却让我有些讶异……我记得过年的时候还有些在建,感觉并不明显。
自建房的兴起
80后90后到了适婚年龄,婚房就成了头等大事。我回到家乡,看到的最明显改变就是自建房越来越多。沿公路旁边,排满了一排排二层半或者三层的自建房,红色屋顶混搭着中国风的院子,从外面看,确实有乡村别墅的感觉,但走进里面,除了一些置办的家具外和窗外贴得大大的喜字外,就显得空空荡荡了。这些房子,大都是上一辈给子女准备的婚房,虽然房子建得很好看,但年轻人很少待在家里,即便是刚结婚的年轻人,也会选择外出。
自建房大多沿着公路,这里之前都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原先的宅基地,因为年代较久,而且清理起来麻烦,自然就荒了下来。所以越到一个镇的中心,就越看不到人。当然,自建房也是受到限制的。镇里给村委会下指示,不让自建,但很难解决,因为没有房子就结不了婚,有些村委会的人自己也要建,村民们心照不宣。即使镇里面人下来查,停工几天后,也会照常开工。原本我们村隔着另一个村很远,现在靠着一条公路,基本上都连成一片了。自建房占用着越来越多的耕地,我国的粮食却年年增产,真是匪夷所思。
农村的自建房,只是缩影。工业用地就更大了,随着城市用地成本增加,一些开发商会选择在农村拿地,各种工业园区,动辄占地千亩,多则上万亩。这些工业园区,如果是化工厂或者是酒厂,那么周边的土地也会跟着遭殃,种的粮食或者经济作物,要么减产,要么根本不能吃。
极端天气的增加
2016年7月10日,南方的暴雨,依然没有停下的迹象,台风“尼伯特”也跟着凑热闹。但与此同时,北方却面临着干旱与酷暑。在洪水的侵蚀下,烈日的暴晒下,粮食减产是肯定的,不少地方甚至是绝收。但极端的天气不仅仅是2016年,2008年的南方雪灾,2010年云南等地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媒体不断报道着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的灾情。这些灾情不断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粮食是如何做到增产的?粮食是长大土地里的,并不长大实验室里,也不长大钢筋混凝土里。
粮食增产的疑问
去年12月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2004年至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
除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外,2015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所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13340.5千公顷,比2014年增加617.9千公顷,增长0.5%。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5482.9公斤,比2014年每公顷增加97.8公斤,提高1.8%。
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解释,与我们的认知似乎并不一样。我所在的江淮平原,土地因连年使用化肥农药,单位产量越来越低,而且农村自建房,工业用地增多,不断压缩着粮食播种面积。生活在城市,这些变化人们很难察觉到,就像pm2.5值一样,人们很难察觉到50与100的区别。我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唯一能解释的只有进出口粮食。
据中华粮网报道,海关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粮食进口数据多个品种刷新纪录。
【小麦进口】
2015年进口总量为297万吨,同比增加0.05%。
【稻米进口】
2015年进口总量为335万吨,同比增加31%。
【大豆进口】
2015年进口总量为8169万吨,同比增加14.42%。
【大麦进口】
大麦进口总量为创纪录的1,070万吨,同比增加98%。
【高粱进口】
高粱进口量达创纪录的1,069万吨,同比增85%。
简单计算下:2015年进口大豆+小麦+稻米/2015年粮食产量=14.06%(没有加上玉米473万吨,高粱1,069万吨,大麦1,070万吨)
所以即便是中国国内粮食产量发生浮动,只要加大进口,也能达到供需平衡。这样,虽然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在总数字上也能做到增加。只是,世界人民愿意养活中国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