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1--刘琴
今天给几位小朋友分享《吃掉你的豌豆》,与这个主题不同的是----一个喜欢吃豌豆的小朋友点名要讲的故事。
记得那天在绘本讲师课堂上抽到的也是这个绘本呢 。直接问题导入故画面:谁知道这绿色的东西是什么啊?“豌豆“ 另一个小朋友马上说:”这个字里面也是豌豆“。小朋友们观察可真仔细。“那你们觉得这个小女孩的表情告诉我们是想吃还是不想吃啊?”小朋友异口同声的回答“不想吃”。正要进入正文时,一个小朋友笑着说“我喜欢吃豌豆“。
接下来我们看看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唉呀……又该吃饭了。妈妈还没张口,戴茜就知道她要说什么,那些话,都不知听过多少遍了。“吃掉你的豌豆。”妈妈果然这样说
戴茜低下头,看了看盘子里的小绿球球。“我不爱吃豌豆。”戴茜说。
看到这里的时候,小朋友们的眼睛好尖啊。大声叫起来“她妈妈的耳环是豌豆,还有项链!"(小朋友的观察果然是敏锐的,妈妈戴着豌豆项链和耳环,有什么用意呢?我们大人是不经常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呢?)
“吃掉你的豌豆,就可以吃冰激凌;还可以多玩半个小时,再上床睡觉。”
“我不爱吃豌豆。”
“吃掉你的豌豆,就可以吃冰激凌;晚睡晚个小时;还可以不洗澡。”
“我不爱吃豌豆。
“吃掉你的豌豆,就可以吃10个冰激凌;很晚很晚再睡觉;整整两个月不用洗澡。我还会给你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我不爱吃豌豆。”
这时,妈妈已经开始加出不靠谱的条件了。戴茜却仍以不变应万变。
在你来我往的谈判中,妈妈的形象逐渐变小,戴茜的形象越来越大。妈妈在一步步失去她的优势地位,而戴茜则越来越强硬而坚定。
“吃掉你的豌豆,就可以吃48个冰激凌;玩到半夜再睡觉;永远也不用洗澡。还会给你买2辆自行车,再加1头小象。”
“我不爱吃豌豆。”
“吃掉你的豌豆,就可以吃100个冰激凌;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想什么时候洗澡,就什么时候洗澡;想什么时候干什么都随便。我还会给你买10辆崭新的自行车,再加2头宠物象,3匹斑马、1只企鹅,还有一座巧克力工厂。”
“我不爱吃豌豆。”
这时戴茜的头几乎占据了整幅画面,而妈妈变得小小的,她越是不断加码,越代表她无计可施。
接下来妈妈又开出了更多的条件,戴茜还是那句话:“我不爱吃豌豆。”
遇上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很有同感呢 ,要是我,我内心都要崩溃,火冒三丈了。
最后作者用一整张跨页的图片,画出了所有妈妈许诺的东西:92座巧克力工厂,17个游泳池,世界上所有的超市……甚至还包括了地球、太阳、月亮、星星……
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了 ,能许下这样不切实际的话,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吗?
外加一个“绒毛铅笔盒”——这可能才是戴茜真正想要的东西。
“妈妈无论怎样,都想让我把碗都吃了吗?”
“是啊!”
“那,妈妈把小圆白菜吃了,我就把豌豆吃掉。”
妈妈低头看着盘子,带着哭腔说:“我不爱吃小圆白菜。”
“对呀!”戴茜说。“妈妈讨厌小圆白菜,我讨厌豌豆。”
“可是,我们都爱吃——冰!激!凌!”
这时,画面上的人物对调了,戴茜来到了妈妈的位置,妈妈坐在了戴茜的桌前。
尽管戴茜说了很多遍“不爱吃豌豆”,但妈妈可能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听见这句话,理解戴茜的感受。
故事讲完啦,小朋友们听得好认真啊。我感觉他们听完好开心,是不是这个故事道出了他们心声呢。什么时候,我们家长能多换位思考,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呢?我们是不是通常用爱的名义来绑架孩子,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我想在这个故事里或多或少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总是觉得我们为孩子选择的是正确的,而忽略了孩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有着观点和喜好,如同大千世界的每个人一样。
感谢这个绘本,让我们去思考,如何理解和爱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