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基础,诚意正心是态度。诚意是端正自己的出发,怎么样才能做到诚意呢?
一,要格物致知,对于自己,人性,他人都有一个了解,才能做到不自欺,达到内心喜乐的状态,最终通往明明德。
二,记日记,写反思日记,每天将认为处理不妥的事记录并格物,反思当时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采取这样不妥方式?究竟是什么原因干扰做出正确决定,反思了下次才能做对。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慢慢就可达到“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也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了。
三,去掉惯性谎言,尽量不说假话。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做的事,儿童说谎,大都来自于愿望,无知,游戏,辩解。而成人的惯性谎言大多为了方便。比如说前几天有个朋友约我去喝茶,我事情特别多不想去,就习惯性的想编一个事实理由。我为什么非要编事实理由?因为我觉得更有说服力,她能信。怕她觉得我不诚,影响友情。那最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赴约。还有就是不影响友情。友情是会因为我一次不赴约就会被影响吗?不会。不能赴约她会不高兴吗?都是我的歹猜。心不正,意不诚。所以才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我如实告知很忙,并且明天有小组会和公开课,对于我很重要,我要准备。她反而第二天来到现场了解我学的国学。所以修诚先从慎言开始吧真诚无违的对自己,心自然安。
还有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好糊弄,于是说话就想当然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但是孩子是具有先天智慧的,越小感知力越强。如果身为父母我们从跟孩子相处开始做到真诚无伪,这至关重要。我为什么学国学,有时自己都没想清楚自己的欲是什么,昨晚跟儿子聊天,他说他有一点不好,总惹妈妈生气,想学国学改改,我很诧异。他怎么做到的呢?怎么就知道国学可以去掉人身上的毛病?能改变世道人心呢?孩子也是我们父母的镜子,他会把内在的我们看清,同时以他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不仅言语上对孩子真诚无伪,更该心如明镜,不留尘埃。也就是首先对自己诚,再对他人诚。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知行合一,才有可能走向明明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