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来循例看新闻,发现这样一条消息:
比利时国家统计局Statbel宣布,比利时巧克力生产商在2015年间共出售巧克力3.85亿公斤,价值11.4亿欧元(约合85.5亿人民币)。
这对于听惯了天文数字的中国观众来说或许没什么感觉,可对于人口只有1125万的西欧小国比利时而言,真的是很大很大的数字了。
2015年法国《费加罗报》对2014年欧洲地区巧克力人均消耗量的调查显示:德国12.22公斤,瑞士11.7公斤,英国8.86公斤,奥地利8.8公斤,荷兰7.58公斤,比利时7.54公斤……比利时竟然只排到了第八?!想想周围那些早餐就开始拿巧克力酱抹吐司包里永远装着大排巧克力的比利时人,难道德国人是拿巧克力酱抹巧克力吃的?
中国的巧克力人均消耗量呢?
0.2公斤。
巧克力作为一个舶来品,其甜蜜与苦涩交织的奇特口感最初并不为中国人所接受。但人类学家都会告诉你,口味这东西也是被培养出来的。辣椒还是舶来品呢,现在很多中国人恐怕都无辣不欢了吧。这个口味培养的过程很复杂,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对西方产品的消费欲望与日剧增,尤其是年轻人对情人节等节日高涨的热情,巧克力在中国已经有很大的市场了。不过从刚才的人均消耗量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巧克力市场还存在一个巨大的空缺,中国有着长期的增长潜力。
目前全球人均消耗量最大的20个国家里有16个都在欧洲。而最出名的两个巧克力制造国,比利时和瑞士,则相互鄙夷。我的瑞士朋友永远都觉得瑞士巧克力世界第一,比利时人似乎谦虚一点,“瑞士巧克力还不错啦但比利时巧克力更佳”。我个人觉得很难判定。因为虽然从大家都叫得出名字的巧克力品牌上看似乎比利时比较占优势,但瑞士的很多手工巧克力店却不输比利时分毫。巧克力文化绝对不是从超市货架或店铺装修上可以看出来的,它融化在大街小巷的手工巧克力店里。我每次带朋友参观比利时的巧克力店的时候都会说:这里的巧克力文化不是你逛一天两天就能体会到的。你顶多觉得它好吃,但并不知道它背后隐藏的故事。最好是在这里生活一整年,看看这些手工巧克力店是如何根据季节变幻,节日更迭,甚至一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来推出不同的口味和设计,你才能体会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随着中国消费者变得愈发挑剔,工业巧克力已经无法满足巧克力迷们的需求。中国的手工巧克力店也在逐渐兴起,不信你去淘宝看看?即使良莠不齐,总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欧洲这么多的独立手工巧克力店,当然是一套成熟的培训系统培养出来的。比利时就有各种层级的培训课程,我自己日前就去参加了一个小小的workshop:
除了这种给巧克力爱好者提供的体验课程以外,比利时各大厂商及职业学校也都有提供关于巧克力制作的培训。从一个小时的体验课程,三个月的爱好者课程,到两年的专业巧克力师课程应有尽有。然而对于现在还无法参与培训的各位读者,我推荐以下几本书给大家先学习一下“理论知识”,考虑到大部分读者的接受程度,这次推荐的都是中文书:
情迷巧克力
本书从发现,认知,观察,行动,寻找五个角度详细介绍了巧克力的历史,传说,制作,发展,鉴赏,是一本小而全的百科全书,适合零基础的巧克力爱好者阅读。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20045/
巧克力全书
本书收录了世界各地最经典的106道巧克力食谱及其变化料理,附加多项料理巧克力时的秘诀与技巧,包括选择巧克力的要点,采买及存放巧克力的方法,让巧克力更佳柔软滑顺的诀窍等,增加你的巧克力知识与品位,晋身为专家级的巧克力迷。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982281/
巧克力圣经
这本由法国蓝带厨艺学院编写的书,是一本十分详细的巧克力食谱,包含了170道详细食谱,基本技巧完整图例解说,成功制作巧克力烘焙的绝佳保证。虽然是专业厨艺学院出版的书,面向的却是普通读者。所以本书以多样化且附有步骤图的食谱来分享有关巧克力的知识与技术,让大家无论程度如何,都能随时依法炮制。为了更熟悉制作这些甜点所需的技能,全书配置了逐步的手势图。这些图片让人得以一窥蓝带厨艺学院所传授的基础,以及所有伟大糕点师所掌握的技巧。最重要的是,本书的配方都使用市售即可获得的简单食材构成,并以容易使用的基本器具进行制作。相信大家在家边看边做的话很快就会成为朋友圈里的美食达人了。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97177/
巧克力鉴赏手册
本书是推荐给高阶版的巧克力爱好者的。它指导读者了解巧克力的制作工艺是如何影响它的风味和质地的,让读者真正懂得如何去鉴赏新鲜的松露巧克力以及其他一些精致美味的巧克力制品。书中对提到的每一种巧克力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配有精到的试味点评,特色产品的详细介绍,以及购买渠道的介绍。在目录中出现的巧克力品牌都是极其精美的品种,很多都是大众闻所未闻的顶级巧克力。换言之,读了用来装逼也是极好的。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16845/
巧克力祸心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类学者(咦,脸去哪儿了?),这本书才是我今天推荐的重重点!
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任何甜美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悲惨世界,巧克力也不例外。如果你把视线放得更远一点,越过我们眼前巧克力的美味香甜,越过巧克力商家的精良制作,到达巧克力的诞生之地,你会发现,每一口巧克力背后都有一个黑暗的故事。你口中这无比美味的巧克力,很可能是经由一群陷入奴役状态,过劳工作,营养不良,被虐待的非洲儿童之手的采集,从而进入商家的货架。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可可粉产区,“直接走入一个个可可农场上,然后就发现奴隶,奴隶,奴隶!” 这种情形在1906年就已经由Henry Wood Nevinson在Harper’s Magazine上发表过报道,然而这样的情形至今仍在继续。由于内战与贪腐,一贫如洗的非洲可可农夫,不得不雇佣最便宜的童工。成百上千的孩子,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这项辛苦的工作,却从未尝过巧克力的滋味。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样的事情从古至今都在发生着,不禁令人感叹:人类文明真的有在进步吗?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稍有社会责任感的厂家(当然不排除是为了迎合有责任感的消费者的可能)都在推出公平贸易巧克力。我并不希求所有人都会主动去购买公平贸易的产品,事实上公平贸易产品还没有发展得很成熟,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此多付的那一笔钱到底去哪里了。但是,知道事情的真相,了解甜蜜表象下的苦涩,或许会有助于你理解这个世界。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3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