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的某些时期,我的生活压抑大过快乐,黄老师也是,我们在微信和邮件里交流生活感想。
高中的时候,我们用信纸交流,憧憬、朝气、罗曼蒂克和悲春伤秋的情绪是主线。大学毕业之后,人生以更加真实和粗粝的方式被我们感知,我们交流的内容增加了许多“自我疗愈”的东西。
不记得具体的时间和情形,只记得某一次我们俩聊到一个共识:成熟就是学会和苦难共存。
那时,我们的这个共识是被动的,至少对我而言是。也就是说,我们被生活击伤,感受到什么叫无能为力,于是被动地明白,也许人生就是如此。不如就面对吧。
这样想,叫人释然,也让人坚强。但是,它是悲观的,因为既然生活就是要和痛苦共存,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幸福?
最近,读到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换了个角度阐述这件事,这个问题似乎有答案了。
海蓝博士,1993年在复旦大学医学院跟随“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先生学习,获得博士学位,是先生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去美国做博士后,师从国际视觉和眼科学研究学会副主席罗伯特·简·安德森。然而,1999年,她却放弃了在医学上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光环,进入范德堡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硕士。毕业后,从危机干预热线的志愿者做起,后来进入全球最大的心理健康中心工作,担任移民部项目主任。2008年,汶川地震后,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邀请,带着丈夫和女儿驻扎四川三年,为灾区几万名师生提供心理援助。
正是这份履历,勾起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趣,这样的女人一定足够强大,她的经历也一定能让她知道什么是幸福。
这世上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有人追求美食,有人看重事业,有人渴求被人宠爱,也有人只想升官发财。更多的人是什么都想要,也确实在为此努力付出,当然肯定会有求而不得之时。很少有人想过,我为什么要去拼命追求这些东西?其实是三个字——“幸福感”。我们认为,这些东西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第一部分,她指出了幸福真谛(虽然我并不喜欢这种粗暴的方式,但她说得很有道理)。
她说:
“人们都在忙幸福!”
她又问:
“忙了这些事之后,是离幸福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她给出了她对“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的“人类幸福五要素”的理解:
①愉悦的感受(美丽风景、时尚衣服、帅哥美女、美味食物)。想要生活幸福,物质一定要有,感官愉悦也很重要。但要记住,再美好的东西当它变成了无底洞,就开始耗损生命了。
②成就感(考试、升学、工作升职、买房买车)这种成就感主要是获取外界认同和肯定的成就感。在追求这些成就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还是仅仅为了得到外界认同。
③做喜欢并擅长的事。这一部分,她写了这样的话:
“他失去的都是别人看得到的,但得到的都是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的日子,自己的内心,自己知道,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开始了。”
“从小,老师和家长教育我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苦,从来不是因为身体累,而是违背了心愿。”
我想,做喜欢的事也会有苦有累,有沮丧颓唐,只是这些都不再成为负担,而是甘之如饴。
④温暖而持久的亲密关系:
“我曾在不同的课堂上问过近万人这样一个问题:从出生到现在,让你感到最幸福的场景是什么?几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和爱人、亲人、孩子、朋友在一起的场景。从未有人说是加班、完成业绩、买东西、升职、赚了一大笔钱的时候。”
“其实我们这一生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有一个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在他面前,你可以完整而真实地呈现自己,将不堪、失败、脆弱的一面呈现给TA,得到的不是日后被嘲笑的尴尬,而是关爱、支持、力量、温暖和保护,这就够了!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渴望自由、温暖和爱。”
⑤帮助他人。助人为什么可以提高幸福感?因为助人可以影响或改变你对自己的认识,让你觉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人,提升了自我价值感;并且助人者都招人喜欢,被喜欢是人人都希望的事。
第二部分,开始梳理幸福和痛苦的关系。
不妨从观念和方法两方面来拆解书中的内容。
从观念上,要认识到意外(痛苦)是常态。佛教中的“无常”有比较深奥的解释,也有一个较为世俗的解释,即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追求永恒的快乐,如水中揽月。仅仅意识到这一点,遇到不开心的事就能平和很多。苦难不可怕,苦难生成怨恨才可怕。的确,苦而不怨,看似有点太圣母。但我最喜欢的“苦而不怨”是李安的电影带给我的感觉,令人泄气,但也最强大。有时候,他彷佛仅仅用一声叹息就化解了所有怨恨,就像少年派经历一切之后依旧选择了皈依宗教,王佳芝颠覆家国后也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沦陷和惩罚,就像饮食男女中家倩最终在姐妹和父亲都离开的房子里心平气静地做星期天晚餐。
在方法上,我认为最高明的一个方法叫做自我关怀。有些痛苦无法改变,谁能够给我们幸福?答案就是自己。
当你后悔自责的时候,你应该告诉自己:
“没有人想做错事,没有人想刻意搞糟自己的生活。过去的决定也都是基于彼时彼刻的能力、资源、智慧、信息和所处环境做出的最好的决定。”
当你与别人比较,心有不甘时,告诉自己:
“不甘心的背后,往往不是自傲而是自卑,认为自己不够好,不能接纳自己,不能肯定自己身为一个独特个体的价值。总是喜欢比较和竞争,是缺乏安全感的典型表现,这样是不可能获得幸福感的。”
当你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时:
“它是哨兵,是警卫,来告诉我们身体、情绪、环境需要调整了。这时,当务之急是进入它,接受它,感受它,倾听它所带来的信息。”
“每天生活已经很不易了,不可控的环境,各种各样的人的种种要求、评判、职责,你已经很幸苦了,所以不要和别人一起对抗自己。”
请记得拥抱自己,因为其实你知道,没有人能比你更了解你的痛苦了。
咆哮女郎柏邦妮曾写过一句话:
“我永远对自己有耐心,因为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给,就不会再有人给了。”
自我关怀不是鸡汤,它是需要修炼的,是人生最强大的武器。
自我关怀,不是自我挫败,也不是纵容放弃,是在放松和自律间找到平衡。
自我关怀绝不是自私,没有人喜欢自私的人。但是,和一个懂得自我关怀的人在一起,他人也会感到如沐春风。因为懂得自我关怀的人恰恰是最具同理心的,会更加理解、体谅和关怀周围的人。
最后,作为心理学家,海蓝博士在书中有一个探测情绪引爆点、把控情绪的小方法。
练习:
请拿出一张纸来,回想十件让你生气愤怒、悲伤难过、恐惧害怕的事情,然后写下来。那是一个什么季节,什么场景,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在这些具体场景中,是什么让你愤怒、悲伤、恐惧?
有的人是当感到自己被控制或失控的时候,有的人是当感到不被认可的时候,有的人是感到不能胜过别人的时候。每一个当下的情绪,都是过去的延长或冰山一角。
当情绪来袭时,可以做一下的尝试。
第一步:停下。离开产生情绪的现场,或者盯住其他物体,使思想回到自己本身。
第二步:呼吸,直到自己平静下来。
第三步:观察。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是由身体承载的。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感受一下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最不舒服。
第四步:安抚。把手放在身体不舒服的地方,把温暖的呼吸带到你身体不舒服的地方。
第五步:与情绪对话。看看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第六步:应对。想象一位你相信的智者就在眼前,问问他会如何应对。(我觉得此处你完全可以选择你的role model,会更加有效。)
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场生活。
大量的干货难以全部呈现,推荐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
纵使有再多无法控制的事,纵使我们无法摆脱苦痛,至少,在哪里耕耘,就会在哪里得到收获,至少你还有你自己。和痛苦相处,不是被动无奈的面对,是更加努力地靠近自己、靠近幸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