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笼门
让鸟儿飞走
把自由还给
鸟笼
我并没有把这本书当做所谓“心灵鸡汤”或者“成功学”的书籍来看,因在kindle上,最初是地铁和公交的碎片阅读,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很有趣,也很有启发。
书主要是“拆墙”(恩~书名非常非常切合内容):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给自己心灵筑起的围墙——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
给眼界筑起的围墙——因为埋头于每日琐碎之中,忘了抬头看看天空和远方;
给脚步筑起的围墙——被房子绑架?被婚姻孩子绑架?还是被父母的期望限制?
一边读书,我一遍遍问自己,我也是这样吗?我在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我的迷茫来源于哪里又将如何解决?
第一部分是讲的安全感,现在的人们(主要是中国人)都很爱买房子,原因种种,买房结婚,买房投资,别人在买房,自己也买房……可我,为什么要买房呢?
从校园走出最年轻最有激情和冲劲儿的岁月,被贷款困住,而少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少了很多扩展人脉圈的时间和精力,买房、困在房子里,获得的安全感,真的安全吗?
投资自己才是最划算的。
最近一年我也在思考这件事情。
不能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伴侣身上,父母身上,孩子身上。走生活这条路的是我自己,自己才能成全自己。
那我被什么绑架了呢?让我想想——因为家在武昌,我每天上下班2个小时;因为年近三十所以我必须结婚?所以我必须尽快生孩子?还是父母年纪日益增长,我必须站起来被迫成熟呢?
“yesbuter”,讲的是这样一类人:“是的我想跳槽,但是我怕另一个也不好,是的我想结婚,但是我怕男人对我不好,是的我想安于现状,但我又想与众不同”,总在害怕,又总想改变,这种焦虑中的痛苦,还不如奋起做点什么。
这个对我冲击挺大。
我也总在风中摇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想跳槽又觉得现在挺安稳。如此种种。
焦虑焦灼的滋味,简直是比跳槽让我更加恐慌,不过我想着,先锤炼自己吧,让自己成长起来,这样1.2年后自己如论怎么选择,都不要后悔。
与自己独处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中,常常把一个人与社会外界交往的能力看得很重。我们应该随和,合群,又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还应该有稳定的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和私密的社交圈子。不然为什么大家提起“宅男宅女”,都会轻哧一笑呢?
但最近的一本书让我如释重负:安东尼.斯托尔的《孤独——回归自我》——(还没看完啦),这本书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能力很重要,但与自己独处的能力同样非常重要。每一天24小时中,人至少有1/3的时间是独处的:睡眠。
静下来问问自己内心,长时间思考,放空,甚至发呆,不仅不是什么坏事,甚至会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
最近一年,常有对孤独的渴望。
我再不是一个人时就焦灼地想找人聊天,逛街,喝茶,看电视了。一周,总想有至少两天是独处的,可以看书,听音乐,或者就是早早睡一觉,玩一下填色游戏等等。脑袋放空的时候,它也会自己整理,头一天气愤不已的事情,第二天常常觉得“还好吧,那有什么”。它会自己愈合。
再来看恐惧
恐惧有三个层次:恐惧事件本身;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其实背对着恐惧的时候是最可怕的,就像黑暗中,总觉得哪里有鬼,书里就说,那转过身来吧,其实也没什么。
对啊,又有什么呢,小时候总怕爸爸妈妈丢掉自己不要了,小学害怕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自己,初中高中害怕自己长得丑(that is true), 大学怕找不到工作,工作了又怕自己没能力做得更好,到后来怕自己结不了婚。
我总是一路害怕着,但是现在回头看,小的时候的恐惧,小学时候的恐惧,初高中大学时候的恐惧,算什么呢?
恐惧无非是没有转过身直面,再就是,站得不够高。——眼界不够高吧~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那就是禅。可惜大部分人不是这样,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想着工作,在喝水的时候又想着吃饭,在工作的时候想着出错,在恋爱的时候担心分手,在拥抱的时候还在看表……
这段很棒,对不对?
它是在说,做一个有趣的人,还是做一个无趣的人。有趣的人,对生活对世界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总是能关注当下的。
而我觉得,这段话对我尤其合适。
闫先森昨天说,觉得我读书,像是在赶什么。我思索了一下,又思索了一下。
然后,我看书的时候看书,吃饭的时候吃饭,工作的时候工作,今天的我,快乐很多。谢谢闫先森。
赶,并不是速度,但我确实是,工作的时候想着看书,看书的时候惦念着工作。总是焦灼着,时间并没有减少。
今天我告诉自己,做2个番茄的工作,做完了,剩下的半个小时就看书。——这么简单,我就开心了。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 live like it's heaven on earth.
That's end for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