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歌声民病,愿得天子知

卖炭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宫市之苦”,体会作者兼济天下的担当精神。

2、品读赏析诗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读了《卖炭翁》,疏通了文意,初步体会了新乐府诗的特点,大家还记得吗?

记得,新乐府诗一般“篇无定句,句无定数”。

新乐府诗一般都是叙事诗。

本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一个卖炭的老翁生活贫困,好不容易烧出来一车炭,却被太监及其它的爪牙强行以低价夺走的故事。

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深入故事理解作者,老师从大家根据课文编写的小故事中选择了吴进贤编写的故事,请大家将他编写的故事与原文故事进行比较,试分析二者的异同。

二、比较故事

吴进贤读编写的故事。

有一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烧一车炭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因为长时间烧炭,老翁的脸上也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他的两鬓苍白,十个手指头也被熏黑了,可怜的是他身上的衣服还正单薄,心里却想着天更加寒冷。因为天气寒冷,用炭取暖的人就多了,这样炭就可以卖个好价钱了。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路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老翁出发去卖炭,走的时候还是清晨,可到了集市已是日中时分。牛和人又累又饿,走不动了,他们索性就在泥泞中休息。可是不巧,他们遇见一个身穿黄衣和一个身穿白衫的人骑马朝他而来,他们是谁呢?他们是皇宫里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他们手上拿着公文,口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硬是要将这一车的炭给拉走,一车的炭1000多斤,是老翁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和精力才烧好的呀,这可是老翁吃饭穿衣的全部经济来源,可是差役们却不管不顾,硬要拿走,还假意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系在牛的头上,说是买炭的价钱,可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价值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呀,老人无可奈何,只能让他们把他拉走,独自一人叹息流泪。

学生比较分析。

我们先说两者不同的地方。

编写的故事中有老翁和家人的告别,而诗歌中没有写到家人。

我们同学的编写让老翁有了家庭的温情。

编写的故事中说一车炭要烧三个月,诗歌中没有说具体的时间。

三个月表现了什么?

时间很长、老人烧炭很艰辛。

编写的故事中有炭被抢走后,老人独自叹息流泪的情节,诗歌中没有。

这里表现了作者吴进贤对老人的同情。

编写的故事中有家人、有烧炭时间、有老人的流泪,而作者的诗歌中没有。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呢?

可能就是没有想到。

或许我们同学的思维比白居易还敏捷。(生笑)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我觉得可能是语言要简洁吧,因为文言文都是语言简洁,尤其是诗歌。

有道理,诗歌一般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觉得不写的话,可以激发我们去想象,比如说作者没有说烧炭时间,是因为也许是三个月,也许是半年呢。

也许是一年。

作者没有写家人,也许是?

也许是他根本就没有家人,孤苦伶仃一个人。

也许以前有,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像这样的人,放在今天会怎么样呢?

就是五保户了,国家会给他发补助的,实在不行,咱们还有养老院养他。

如果不流泪,老人可能会怎样?

他可能会无奈,很痛苦。

他可能会咬牙切齿。

也许他会上前去打那个差役。

也许他会想到自杀,因为炭被抢,他没有生活的来源了,他可能会饿死、冻死。。

不管哪一种想像,我们都感到这个老人非常地可怜。

看来没有写家庭,没有写烧炭时间,没有写流泪,反倒为我们提供了更充分的想象空间,也让我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从客观条件上表现了老人之可怜,令人同情。

还有没有不同之处?

还有,诗歌中有“晓驾炭车辗冰辙”,改编的故事中没有。

这句话可以表现出什么呢?

我觉得“辗”字让我能够感受到老人运炭的艰难,因为下了一尺厚的雪,炭又很重,路非常难走,加上路滑,在冰面上行走就更艰难了。

你结合诗意对“辗”字分析得很到位哦。

诗歌中的“晓”是天亮的意思,改编的故事说是早晨,我觉得“天亮”比“早晨”时间更早一些,也能表现运炭的时间之长,老人之艰难。

我们同学比较得很细致哦,比较中我们能辨析正误。

在比较中,我们看到卖炭翁的生活很贫苦,运炭很艰苦。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两者相同的地方。

两者都讲了卖炭翁烧炭的艰苦。

你从哪里看到的?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是从他脸上的颜色看出来的。

这属于哪一种描写?

作者是从人物的外貌上来表现烧炭的艰苦的。这句还从哪个方面介绍的?

还从动作方面表现了烧炭的艰苦。

他们都谈到了运炭之苦。

都讲到了运炭的时间之长。

都表现了老翁身上衣服很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加寒冷,这样就可以卖一个好价钱。

这是从哪个角度表现的?

老人的心理。

这种矛盾的心理可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老翁的可怜。

都讲了运炭时很辛苦,运炭的环境很恶劣。

人和牛都很累,都走不动了,在泥中歇息。

这是从哪种描写角度表现的呢?

动作描写。

都讲到了差役抢炭的故事。

都讲到了差役用半匹红纱一丈绫买炭的价钱。

都表现了这场不公平的交易。

都写出了卖炭翁的痛苦。

都表现了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差役的痛恨。

看来吴进贤和作者对于卖炭翁的形象都有恰当的描述,都从外貌上表现了老翁烧炭之辛苦、生活之贫苦,动作上表现了运炭之艰苦,心理上表现了卖炭之悲苦,炭被抢抢之痛苦。这个人真是太苦了,苦到了极点。这如此不易的一车炭,究竟换来了什么呢?

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里作者将千余斤的碳与什么进行对比呢?

将千余斤的碳与半匹红纱一丈绫进行对比。

文中还有什么对比呢?

将老翁烧炭的艰辛与差役的轻而易举夺炭做对比。

将可怜的老翁与仗势欺人的差役做对比。

将孤寡贫穷与权势富贵作对比。

是的,这是艰难求生的老翁与锦衣玉食的权贵对比,这种对比向我们揭示了中唐时期社会的黑暗,当时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呢?

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中唐以后,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最残酷的方式。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经常派几百人遍布各热闹街坊,叫作“白望”。他们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还要货主送到宫内。

指名朗读。

屏显

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新唐书》这样记载:有赍物入市而空归者。每至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

意思是说,有拿着货物进入集市而最后空手回去的。每次宫中差役出来,卖衣服、卖饼的店铺全都关上了店铺和门。

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应为现实创作,反映时事。本诗就反映了自己在周至县做县尉时的社会现象。体现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这种创作风格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呢?

我们写的文章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社会经历来写。

我们文章应该是根据身边的事情来写。

还可以写身边的人。

还可以写我们的所见所闻。

确实如此,白居易他在唐代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革弊求新,希望大家能从怀古的思想中跳出来,能够与时俱进,创作有利于时代发展脉搏的,能够表现社会实弊的文章,他把自己的这类文章称为讽喻诗,这种思想也反映了他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


三、透视故事

在当时像这样欺压百姓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和籴之苦。

白居易在周至任尉期间,周至县的九孔莲藕、香稻、土蜂蜜、木炭、兽皮等物品富有盛名。唐朝初期,朝庭向百姓征收粮物,时称“和籴”。意思是由官府出资向百姓公平购买物品。唐中期以后,和籴制度逐渐成为官府强加于百姓的抑配征购行为,和籴事务往往通过各府、县按散户配人的方法强制进行。不仅没有公正的价格,而且在付值时多以“杂色匹缎”充数,使民户又受到新一层的剥削,百姓苦不堪言。他还写了一首《观刈麦》。

屏幕显示

观刈麦

白居易 〔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学生朗读

疏通文意

出示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通过这两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作者?

为人民奔走呼告的作者。

关心百姓疾苦的作者。

同情百姓的好官。(生笑)

确实如此,他是周至县的衣食父母官,拥有关心百姓的父母心。

他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

让大家都知道百姓的疾苦。

让大家都知道百姓的可怜。

百姓都可怜啊,指导又有什么用呢?

也许是写给黄帝和统治阶级看的。

张佳恒的思维总是最快的。

屏显

他在《寄贾生》一诗中写到: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药良气味苦,琴淡音声稀。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译文:

不求音韵的高雅,不求文字的奇妙,只写人民的疾苦,希塑使天子知道。

不能使天子知道,情愿受俗人的嘲笑。药越好气味越苦,琴越淡声音越稀。

不怕那权豪恼怒,也由他亲朋嘲讥。人们竟没有办法,硬说我得了狂疾。

结合两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呢?

他认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所以他的诗歌是为为民为君为臣为事为物而做,这就是古代诗人的担当精神,他们学习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达则经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人人知识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你们都知道哪些人呢?

我知道范仲淹,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知道杜甫,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仁人志士,中国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竟然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闻一多全强踏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踏进他们为了人民的自由,民主平等,他和他的战友献出了生命

孙中山他为了人民大众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毛泽东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使我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即使在今天社会这样的人,有吗?


四、接续故事

中国不同时代的仁人志士具有不同的理想和担当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递力量,谱写中华历史才有了今天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战争年代,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披荆斩棘近视年代,他们废寝忘食,抛妻别子,创下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成就如今的繁盛年代,我们该如何做呢?

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不幸献出了生命

播放视频,县委书记直播带货的视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责任。同学们,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最可爱的人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今日的中国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昨天天宫十二号胜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我们呢?

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好好学习,在某一方面有所研究,为祖国做贡献。

这就是担当,我们对国家有担当,对班级有担当,对老师有担当,对家长有担当,担当精神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的责任之重,大努力拼搏虽然我们不再是维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但我们可以以己之力成为中国脊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546评论 6 50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224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911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37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53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98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38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49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96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88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013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31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48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2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48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203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60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