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
研究生:阿水
导 师:胡中海
学习时间:2022/7/12~线上课程
课程内容:潜意识第三十三讲
整理:阿水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比较爱发脾气这句话呢,其实这句话有一半对,更主要的是青春期,家有青春期的家长需要学习成长改变了,否则的话,孩子们那细腻的心思,我们都不知道她要想啥了,我今天告诉在座的各位,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优秀,但她需要有优秀的思想来指导,好吗?艳丽。
太多时候呢,我们家长会很在意我们生活的基础体验,那我们就需要打开这个闸门,那要打开这个闸门,我想说的其实也是想告诉在座的各位,那就是我们这个阶层如何能够逾越,跃迁这些阶层,跃迁这些阶层,其实主要就是不同阶层的这个命运,他们如何能够一步一步的调整出来,这个也是咱们艳丽这个问题里面的需要,主要是咱们的认知。
因为什么呢,我们把这个世界浓缩成一幅地图,地图上每一个点,他们在地理属性上都一样,但是对于不同认知的人就不一样,所以看到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比如说有一个地方,比如说新疆,有人说新疆是盛产大枣的地方,新疆是祖国的边陲,新疆是什么?
有的人就会看不一样的,是不一样的。
所以同样的地理上的各个不同地位上的点,在不同的人里面也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认知的作用,需要我们孟母文化研究会的各位研究生同学能够深度的去感受每一个心理地图,也就是我们怎么样展现这些地图,所以大多数人是没有改变自己和家族阶层命运的这个认知的。
决定一个人阶层命运的不是你的聪明努力和幸运。
当然,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塔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东西是一个人的认知,我在这里带着研究生和带着研究生的孩子们横穿中国,就是为了改变认知。
来,注意:改变认知。
不同阶层的命运由各自不同的基石,基层的基石命运是劳动,大多数人都是靠劳动来创造价值,或者赢得财富的方式就是出卖自己体力,精力,脑力,经验,时间,用劳动来换取报酬。
我们从所学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最基本的一个目标就是毕业在社会当中把自己卖个好价钱,这叫敲门砖,所以读书人习得文武艺,在古代是货卖帝王家,到现在是卖给资本家。
劳动都是平等的,但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却是高低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竞争就是劳动价值和高低之间的竞争,劳动层的竞争主要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劳动变得有价值,影响因素是智力,第二就是市场需求,螺丝钉和金刚钻的价值肯定是不一样的,造自行车和造飞船的价值肯定是天壤之别的。
在这个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当中包含的智力值和社会需求值。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的。
在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家里边结婚是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还有手表三大件,那个时候能生产自行车那就是高智力值,市场的需求,很高。
那现在就发生变化了,那现在保洁的工作也是很有价值,但她包含的智力因素就少的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保洁的工作是非常廉价的,除非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做保洁工作,而保洁的工作需求又变大了,那保洁工作值就会明显提升了。
同样程序员的工作也是有价值的,而且包含的智力值非常高,因此程序员工资普遍就比大多数职业要高一些,但是如果有一天互联网的行业开始萎缩,市场不在需要这么多的程序员,那么即便他的包含的智力值再高,程序在的工资也就会下降。
举个例子来说:
未来如果战争一旦爆发了,很多电都没有了,那么只有可能在某一个区域内特定人员,特定程序员可能会继续保留他的知识储备值,在没有智力值要求很低,但是需求特别大的职业是什么呢?有没有呢?有没有?
智力值不要很低,需求又特别大,有没有智力值要求很高,但需求很小的。
那么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的劳动值更值钱,那么让下一代的劳动值更值钱,所以选好提升一两个小阶层,很容易。
选的不好,呆在最基层,没什么悬念,所以今天我和司机朋友谈,他就说我现在越来越信命了,这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往往需要经历过之后才有所领悟,而有所领悟的时候,也往往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大部分人是这样的,20来岁懵懵懂懂,30来岁痛苦迷茫,40多岁追悔莫及,所以只好认命了。
所以最早能够建立起认知的人就最幸运,我们这次横穿中国旷世奇才所培养的孩子,就是提升认知,这两天我们要特别谈一下分析一下每个孩子。
我们先看一下张义群:
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第一梯队在往前走。
付家齐:从小学毕业了,责任心在逐渐提升,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有责任心他就有兴趣,所以你看他整个这个行为做派都在发生变化。
你在看咱们这次的咱们这个团长,陈涵宇也有很大的变化,前两天一说,就自己不喜欢英语,这两天就慢慢的发现英语是有规律的,你只要掌握这个规律,潜意识就可以玩它,所以每次玩得,包括每天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玩这个。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任梓妞,任梓妞一开始有点拘谨,这两天就逐渐地放开了,那么是怎么放开的,是因为她的妈妈王立华女士逐渐地采取了我们给的一些建议,把方法用对了,自从出行以后,昨天到今天,王立华女士越来越感觉到轻松了,不用她那么太操心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旸旸,旸旸她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她有她自己的想法,她需要的是什么?有更高能量的思维去帮助她提升。
这个我们在座的各位,就要在家里边,包括我们的生活里边,去改变家长,我们家长群体都是高能量的。旸旸最钦佩的是她的父亲,她的父亲给予她很多的指导,妈妈也会无微不至的给予她支持,这次我问她是怎么来的,都是支持来的。
那我们在说一下这个刘欣妍,欣妍加入咱们也两天了,第一天晚上还很拘谨,那么很快就放开了,当然这个孩子需要更多的是父亲的陪伴,在父亲的指引之下,往前在更好走一步。
那还有张依萌同学,这次还没有完全的打开,但是她的文采非常好,她的文科生的那种思维需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培养。
那么横穿中国不是参加一次,而是每一年都参加,累积产生的能量。如果能十年持续走下来,每个孩子都可以产生让自己平稳的度过青春期的。
很多家长说横穿中国我可不可以不参加,我可以告诉你,在我们孟母堂的横穿中国从开创以来到现在,已经陆续有人在模仿,我预感到明年就会有大量的横穿中国,比如有游学啊,短途游啊,长途游啊,都会去模仿。
但我们在这里要告诉各位,横穿中国的目的要让一个孩子产生强大的内心,这个过程当中,是通过认知的转变才开始的,那么怎么样尽早的建立这种认知。
那么要有认知水平高的水平父辈在家庭教育当中传授这种宝贵的知识,要不就碰碰运气,遇到高人点拨,所以在这里就要清晰一点,如果一个人她的认知水平还不高,那这个认知水平高在哪呢?我告诉大家一点,叫专业。
不是简单的广,而是对某一个行业特别精专,注意,这个叫认知水平的高,是专而后广。
而不是仅仅只有广,而没有专,所以你去看,如何选择父辈的认知水平的高下,必须要专业,那么中层阶层的命运基石是什么呢?
他们的基石就是资源,从底层到中层要跨越一个很大的阶层,靠聪明体力幸运还不够,还要认知上面有质的飞跃,底层的生存方式是劳动为基础,靠出卖体力,用劳动来换取价值。
而中层的生存价值日累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更是两种对世界认知不同,完全不同的,之所以难是因为要转变 生存的方式,还要改变认知的方式,人在劳动层呆的时间越长了,不仅劳动上面生存上面对劳动形成了依赖。
比如说现在上大学,很多人说了,大学生还不如技校生,还不如一个大专生,因为从生存意义上劳动来说,学的一门基本手艺就在 劳动就可以养活自己,那么在认知上呢,这种层次容易固化。
如果你跟劳动层的人说,不用上班,工作也能赚钱,也能生活,那么他会觉得你痴心妄想,劳动层的认知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
叫勤劳致富,最差的人就是好吃懒做,但是偏偏资源层的人是不靠劳动来创造财富的,他们不仅和劳动层的认知是相背的,与劳动层的道德是相悖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在劳动层,只有少数的资源层才能不劳而获,这也符合金字塔社会当中的基本逻辑, 多数人干活,少数人享受。
人生要想逆袭,必须要有第一桶金,也就是积累第一个资源。
有了第一个资源,才能够依靠资源来获取到财富,而不在靠自己的劳动获取财富,这就是我们研究生要知道的认知上面的一个重新调整。
那么首先资源是什么,首先是劳动力,也就是劳动层的人,从社会角度来说,整个劳动层就是社会资源。
所以创业就是从劳动层走向资源层的一个开始,但是不是所有的创业都是利用资源。
比如说有的人辞职,自己开了一个小铺子,也会说自己在创业,但这个时候,她是用劳动而非资源来创造财富,等到生意做大了,雇佣了几个店员代替了自己劳动,她自己不需要劳动也能创造财富的时候,就是利用劳动力的资源来获取财富。
资源除了劳动力还有很多形式,比如土地啊,房产啊,资金啊,信息技术啊,从劳动层到资源层,是从认知劳动创造财富,变成资源创造财富,那么上层的命运基础是什么,这里不好多讲,感兴趣的咱们另行再讲。
人生的命运看似无常,实际上是在于内在潜意识的规律,大多数人并不是能力或者运气使然,更多的是对社会认知不同。
有人说如果人人的认知都提高了,那还有谁去劳动,这其实不是问题,有先知先觉者,有后知后觉者,有不知不觉者,社会的规则就是先知先觉者赢,后知后觉者平。不知不觉者贫穷。
要知道能先知先觉者永远是极少数。
我们讲潜意识就是激发大家伙的潜意识,让我们能够更及早的认识到人生的规律。
我们之所以创办孟母文化研究会,孟母堂。就是希望我们这群人形成一个平台,形成一个组织,然后就像当年1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样,能够带领着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然后走出认知的贫瘠。
在座的各位好朋友们,要想走出认知的贫瘠,就需要我们共同前进,一个人是不行的。
好了,现在还在的朋友请打1。
艳丽,菲菲,水芹,永琴,朋兴,海滨,春英老师,秀芹老师,还有海清老师,郁郁,我想应该是旸旸的妈妈,好吧!
好,我们共同来改变我们这个阶层孩子的认知,从我们的认知开始,我们怎么样去认知这个世界,如何引导孩子认知这个世界,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核心的问题。
好了,那今天我们地课程就讲到这里,感谢在座的好朋友们,我们周四晚上继续,感谢各位。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