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喜欢手上的工作,觉得工资低、压力大,前途看不清,老板还操蛋。经常有掀桌子不干的冲动,却又不知道去哪里会更好。想进入新方向又缺经验,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不赚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感受,不喜欢自己当前的工作,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这种迷茫常常来自两种人——
一种是那些当时根据父母、同学、朋友的建议选择的人。因为这个工作也不是自己的选的,心里充满了“被你们耽误了”的受害者情节;但是因为从来没有为自己做选择的经验,心里也只能干着急,自己也选不出来。
另一种是选择随大流选择热门行业的,其实热门行业其实也是竞争最大最激烈的红海,一旦在竞争里遇到障碍,自己又不太喜欢,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
这些本质来说,都是定位问题。
有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她大学毕业时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投简历。
后来,她听从爸妈的建议,靠关系进入当地的银行工作。
过了三年,用她的话来说:“这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她每天下班都会跟朋友哭诉:
“工作老是出错,今天又被领导骂了一顿”
“毕业三年了,我还在银行基层挣扎,我感觉人生没有希望了”
“我真的好想辞职啊!可是不敢,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这个女生的困境,很多职场人都有过,或者挣扎经历。
那么,
到底她是努力不足,还是根本就不适合在这个方向发展?
眼前的困难到底是咬一咬牙就过去,还是其实会越来越难,永无宁日?
到底是换个工作会更好,还是每个工作都这么不容易?
这都是定位问题。
因为缺乏定位的思考和技巧,很多人解决这种迷茫焦虑的重要方法,就是疯狂的学习——通过学习,来缓解职业方向不清晰的焦虑。每天下班之后,他们都泡在各种学习班、各种训练营里面。
有位北外研究生毕业的女生,她家人托关系,帮她找到北京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的职位。
然而这个女孩对妈妈的安排很不满意,她想跟同学一样,去做互联网,去做新媒体,去500强公司当管培生。
所以她一年花了上万块钱,买了产品经理的课,新媒体的课,团队管理的课,领导力的课。还找了同学,了解500强里面的工作机会。一年下来,她好像什么都懂了一点,但又什么都不会干。
留下来当老师她不甘心,想去500强,或者做新媒体,她又没有相关经验,不知道怎么转型。
后来她参加了我们的课程。教练问她,你想象一下,你在五年之后,做哪个职业会更享受一些?是中学老师,互联网产品总监,还是500强里面的部门经理?
她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说:
老师我明白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其实我是觉得被同学落下了,特别着急。看到他们学什么,我也就都去学。我真正想要的,是跟他们一样有体面的收入,被他们认可,同时还能帮到别人,最好还不把英语能力荒废掉。
教练问,“那你觉得去互联网教育公司,做英语课程研发怎么样?” 这个建议点醒了她——真是不错的方向,收入不错,行业前景又好,还能用上自己当老师的经验。
她上网搜索了英语课程的研发岗位的招聘要求,发现还真的很适合自己,工资也不错。她决定试试看。
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她不再到处报班学东西,而是聚焦提升线上课程的研发经验。
她志愿帮我们的线上课做了竞品分析,搜集了很多资料素材,虽然都是重复性的工作,但总算有了相关背景。半年之后,她凭着自己的背景,成功拿到了好未来K12英语课程研发经理的Offer.
很多人说下班后的4小时决定命运——这个说法是扯淡。
首先,用精力最旺盛的8小时做的都是不适合自己,错误定位的事,却挤出下班后的4小时尝试改变命运,简直是本末倒置。
另外,4小时内的学习也同样需要一个定位——即使你再努力,也不可能在管理、新媒体和产品三个方面同时学的比人好。
可以算一笔账:即使你比别人聪明2倍,别人10分智商而你20分。
但是一个人同时往三个方向努力,每个方向也就7分,你会分别在3个领域被3个8分选手打败。这就是为什么再聪明的人,也应该先定好方向再学习的原因。
只有在一个方向聚焦精力,持续努力,才能够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才能明确自己的个人定位?
向内要方向、向外找选项。
好的定位,是自身愿景、个人优势和外界职业的三点一线,一上来就往外看,很容易挑花了眼,好的方式是先向内看,问问自己想干什么,然后向外看,看看有哪些机会值得干,最后回到优势,思考这些选择里面什么是自己能干的,有优势、有把握的。
我有个朋友,他从小就对媒体感兴趣,大学读了新闻专业。
可是当他毕业之后,终于实现梦想,进入自己心心念的电视台,却反而觉得工作很不顺心。
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电视台受到互联网冲击,收入并不理想。
另外,他每天工作都很没干劲,完全没有了小时候对媒体那种热情。
他说自己就好像一棵梨树,长在了桃树林里边。我长得也很好,花开得也很茂盛,但我觉得就是不对劲。
我跟他聊,发现他当年喜欢媒体,喜欢的是国外主持人的状态,比如像奥普拉,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作品,说白了都是靠手艺吃饭的创作者。但是在地方电视台,他做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渠道工作。他没机会当创作者,他只是一个渠道。
“我要成为一个有手艺的人,我要创作自己独特的作品。” 这是他内心最想要的东西,这也成了他新的个人定位。
最后这个人转换了工作方向,做了一个自媒体。
因为有专业新闻人的底子,他的采编能力非常强,他选择了自己爱干的领域——像奥普拉一样讲述平凡的英雄。中国有那么多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他们在默默的生存着,爱着,奋斗着,也在奉献着。这些人的故事值得被人看到。
他用自己独特是视角,拍摄了很多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记录了很多让人流泪的瞬间。
随之而来的,是上百万的关注量,以及粉丝的鼓励和支持。
他感觉自己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职业定位不是别人给的一个建议,也不应该是随大流
而是通过不断的向内、向外、再向内形成的坚定的选择。是一个两个E来回往复的过程。
向内要方向,向外要选项。
当你对未来感觉焦虑和迷茫的时候,当你感觉工作不舒服的时候,
先别着急学习、跳槽,或者着急跳入下一个方向——这只是通过挖一个更大的坑去掩饰现在的坑。
你需要的是冷静停下来,系统的思考自己的定位:
听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在不舒服之下,到底想要什么?
打开外界的视野,多找信息、多和人聊,看看除了眼前的选择,还有哪些选择?
聚焦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最有可能做好的选项,持续的积累能力。
向内要方向,向外要选项,形成自己的定位。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现在工作里,不舒服的部分是哪些?你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
如果能力和机会都不是问题。你希望自己成为哪个职业领域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