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丶绘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上,都属"雅道″,而力避"俗气″丶"匠气"。俗者,气格低。匠者,技能"俗″。均为流风浅薄之气,使人观而厌之,绝无品藻回味之余韵。
书丶画同源而分流,虽然各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宗。何为"宗″?文脉主流也。艺术创作及欣赏,是形而上的精神丶思想,气质丶修养,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妙谛″。
国画,技丶道双翼。一个翅膀,飞不起来,起码飞不高飞不远。道为主导,也即上述之"宗″者。一个画家的修养,真正的重头戏,还是内质品位的提高,"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齐白石,能脱离木匠出身,如没有诗丶书丶画丶印等方面的综合修养,想成为大画家,当然是不可想象的。其绘画题材虽"俗",但能入高人的法眼,那就是艺术品味已然脱俗了。所以,绘画创作之雅俗之别,不在作者的社会地位,也不在作品的取材内容。完全在创意丶在心胸丶在眼界丶在趣味追求。
技有尽,道无穷。法无定法,全在运用。所谓"明师(非名师)出高徒″,是师徒之间气质的相投与默契使然。古来有一句俗语,"教的曲子唱不得″,主要是讲,不得其人,难传其法。一样的曲子,难免跑调。
是不是俗病就没法医了呢?也绝不是。近代书法名家沈尹默,早期书法被陈独秀评为"其俗在骨″,那就是无可救药的意思。但由此后,沈先生沉潜修养,力避庸俗,终成大家。
医俗丶避俗之法,仍在气质修养,眼界提升,良师益友的熏染。国画,神韵在笔墨。运笔虽在手,实为心驱遣。格调之雅,心灵的体现。追求雅正,主要是人品之训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的传承,其渊源流长,可资学习借鉴者实在丰富,成就个人的条件多多,根不可丢,根深叶茂。轻言创新,当属浅见,难避俗恶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