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向别人提出请求,但并非都能获得他人的积极回应。在学习了观察与感受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向他人提出请求呢?
一、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请求别人做什么,就应该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且越详细越具体越好。有时候,我们会对孩子说:“我希望你能专心一点。”但是,“专心”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我们应该具体告诉孩子什么样才是我们所认为的“专心”,例如:“请你做作业的时候,不要吃东西,手指不要在桌子上话圈。”
有时候,我们也会提醒自己要避免出现什么,例如:课堂上,不要很多时间都是教师自己在回答。可是,上完课你会发现,你的课堂还是和之前的一模一样,因为我们没有提醒自己主动做些什么。所以,如果真要改变课堂,我们应该要思考的是,我们可以做什么从而避免某些问题。
二、明确谈话的目的。
我们在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积极回应,因此我们就应该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事实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就使他们可能就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回应。
三、请求反馈。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我们想要表达意思与别人的理解并不相同。如果无法弄清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需要得到反馈,比如多问一句“我的意思够清楚吗?”这样一来,如果他的理解与我们表达的不同,我们就有机会做适当的补充。这一点,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里,被运用地特别好。许多老师会通过各种形式与活动,来获得学生的反馈,从而加以改进。高中课堂随着课堂容量的增大,我们似乎把反馈得时间压缩了,但这样往往很难在当下发现学生错误的理解。
四、了解他人的反应。
书中写道:“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一、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二、对方正在想什么,三、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我们提出请求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所以还应该注意区分命令与请求。“当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或实施处罚,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内疚感实现目的,也是命令。”通常,在人们听到命令时,往往只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当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说实话,我们常常把命令当作请求。如何在请求没能被满足时,平静地接受,而非指责、批评,是我们需要不断修炼的重点!